“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開軒面場圃,把酒話桑麻。”千百年來,古詩中描繪的這種農家悠然閑適景象,令無數人心馳神往。如今,在鳳鳴鎮,這樣的景象早已成為鄉村里的常態。
10月10日,在鳳鳴鎮太地村祥飛農業發展有限公司桑園里,成片的桑樹綠意盎然,綠得滴翠的桑葉迎風搖曳。祥飛農業發展有限公司智能蠶房建設施工現場,挖掘機正在進行挖土作業,工人們忙著運載鋼材。
據了解,智能蠶房是鳳鳴鎮今年東西部扶貧協作4000畝蠶桑生產基地項目核心區之一,蠶房功能區分為養蠶共育室、智能養蠶車間、蠶桑文化展示廳三個板塊,總面積3600平方米。智能蠶房建成后,整個車間的操作將實現智能化,通過手機APP喂蠶,節約勞動力。還可實現滾動養蠶,一年養15個批次以上,喂蠶效率將提高28倍。目前,該公司已建成600畝桑園,智能蠶房第一期工程將在12月建設完工并投入使用。
隨著祥飛農業的蠶桑產業在鳳鳴“落地開花”,龍頭企業示范帶動效應也日漸凸顯。目前,4000畝蠶桑生產基地已入駐業主38個,新建桑園3000畝、蠶房16000平方米、小蠶共育室6個,2套養蠶智能設備采購完畢。此外,鳳鳴鎮政府對部分新建桑園配套了基礎設施,硬化機耕道5千米,新修泥結石耕作道2千米,新修蓄水池1口。一些新業主利用新建桑園開展了試驗性養蠶作業,平均單產達到37公斤,蠶繭質量優良,取得了“開門紅”。
有了好產業,村民靠栽桑養蠶走上一條全新致富路 。靠著勤勞的雙手,摘掉貧困帽的陽鳳村祥菊桑蠶養殖家庭農場業主付定祥就是其中之一。前些年,他家因病因學致貧,付定祥外出打工,但工資收入不穩定,便返鄉創業發展蠶桑養殖。2018年,他申請開辦家庭農場,得到了鳳鳴鎮黨委政府的大力支持,獲得無息貸款10萬元和5萬元的建卡貧困戶貼息貸款。今年,村里通過東西部扶貧協作項目購入一個小蠶智能化共育室,付定祥的家庭農場將其租用過來,每年給村里交納2萬元。通過這種方式,不僅推進了蠶桑養殖的現代化,還壯大了村集體經濟組織。
近年來,鳳鳴鎮政府將蠶桑列為市級農業產業園主導產業以來,通過緊鑼密鼓地開展宣傳動員、規劃布局、編制可研報告、編制實施方案和組織實施等一系列工作措施,扎實推進鳳鳴鎮2020年東西部扶貧協作4000畝蠶桑生產基地項目建設。4000畝蠶桑生產基地項目位于云陽(鳳鳴)市級農業產業園核心區及拓展區,主要建設內容為新建標準化桑園4000畝;新建蠶房17320平方米,其中普通蠶房16120平方米,智能蠶房1200平方米;新建小蠶共育室8個,其中智能化小蠶共育室7個,機械化小蠶共育室1個;推廣養蠶智能設備2套。項目建成后,將帶動產業園區內225戶788名貧困人口增收。
該鎮相關負責人介紹,在具體實施方面,鳳鳴鎮政府通過多業主共同發展,改變過去一家一戶的傳統養殖模式,以農業龍頭企業帶動返鄉創業業主規模化發展蠶桑產業,實現由過去的小規模,向現在的大規模發展。同時以智能化養蠶打造生態高效的養蠶模式,通過東西部扶貧協作撬動蠶桑大發展。
(記者 陳小婭 實習生 譚啟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