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編者按:為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展現各地經濟社會發展成果,增強各地群眾獲得感、幸福感、認同感,激發各地群眾熱愛家鄉、建設家鄉、奉獻家鄉的熱情,助力萬人百億返鄉創業行動,即日起,本報陸續推出“不變的鄉愁,變化的家鄉”系列報道,敬請關注。
![]() |
![]() |
背靠五峰山,正對張飛廟,腳踏龍脊石,眺望文峰塔。他是風雨多年的云陽老縣城,也是現在的云陽鎮,是我的家鄉。
初見--不悲不喜 浸染在人間煙火里
半云半陽半詩畫
半歌半賦半江城
曾經的老縣城在煙火深處散發著魅力,張飛廟、龍脊石、烏羊溪大橋、大沙壩、打銅街……這些都是于我而言有著深刻且特殊記憶的地方。
在張飛廟,就一定要去張王菩薩面前燒香磕頭,騎在石馬上看長江兩岸香火繚繞,去聽蒼暮的鐘聲和輪船的汽笛;在大廣場,就一定要去彭詠梧、江竹筠夫婦的大理石雕像面前祭拜,表達對革命先烈的追思和敬意;在烏羊溪大橋,就一定要去橋對面的夜啤一條街,吹著濕潤的江風,喝一瓶雙桂啤酒;在大沙壩,就一定要去踏浪,提著裙角,腳踩著沙粒和軟綿綿的沙泥,讓古老的湯溪河見證我們的歡愉;在打銅街,就一定要穿梭在青石小巷,去尋找無窮無盡的驚喜;在南門口,就一定要去吃那家醬油香到不行的一塊二毛錢一碗的甲碗包面……
盡管時過境遷,但對家鄉那股濃濃的思念從未減弱過。眼前的這座城,除了安靜,還有一份安詳,它就像一位滄桑的老人,是那么的慈祥,那么的可親可愛。
![]() |
![]() |
再遇--魂牽夢繞 窺得昔日里的激情澎湃
到不了的都叫做遠方
回不去的名字叫家鄉
1999年,數十萬云陽人叩別故土,舉家搬遷。庫區的水淹沒了老縣城,卻沒能淹沒老城人對生活的向往。如今,老城在四季中靜謐,堅守在這的老云陽人在不斷創造回憶,也在不斷回憶著。
如今,老城瓦色青灰,堆積著舊日溫婉。新建的人民廣場上依然佇立著從前那棵大黃角樹,重建的烏羊溪大橋依然氣勢恢宏,拔地而起的新“東風小學”不忘初心傳承教育,一幢幢嶄新的易地扶貧搬遷安置房開啟大家幸福的新生活,遠銷外地的成片蔬菜基地帶動鄉鄰脫貧致富。
這里的每個人臉上洋溢著發自內心的笑容。學校里,小孩兒依然悠閑自在跳皮筋,離開了電腦手機,她們依然可以玩得起勁。場鎮上,在老城堅持開店28年的服裝老板岳國菊告訴我說:“盡管老縣城已經搬遷,家里人都在云陽新縣城安了家,但這里是我居住了40多年的地方,在這,才能感受到家的溫情。”
留下來的人,才是讓如今的云陽鎮依舊迷人的原因。
![]() |
![]() |
重生--厚積薄發 醞釀著“復興”魅力夢
老城旖旎風光依舊不瘦
翹首期盼續寫新的篇章
游子猶記故鄉情,一座有溫度的老城應該始終秉持為人們帶去溫暖回憶與幸福感受的“初心”。未來,云陽鎮將被打造成為生態便捷、宜居宜業宜游的千年文化古城。
“老城記憶、尋根之旅”鄉村旅游節即將開啟,讓遠離他鄉的游子相聚千年老城,開啟漫漫尋根之旅。云陽老城遺址公園項目呼之欲出,川劇院、打銅街、二我芳、會仙橋等特色旅游體驗空間將重塑,讓云陽人民看得見山,望得見水,讓歷史在新的旅游環境中煥發光彩。
蔬菜村田園綜合體驗項目、中藥材種植產業園、野生獼猴桃標準化產業園、柑橘產業園、紅糖甘蔗園、花椒園……特色農業優質名片正在逐步打造,推動老城邁向可持續發展的新征程。
“隨著三峽工程的興建,云陽鎮作為千年縣城所在地消失在歷史的塵埃中,但這里留下了厚重的歷史沉淀,是遐邇聞名的千年古鎮。望著老城的歷史背影,讓我們承啟半城記憶,重塑古韻鄉愁,將云陽鎮著力打造庫區遺址特色小鎮,成為云陽人的夢里老家。”
前行的足音,鏗鏘有力,奮進的足跡,清晰可見。老縣城正在蘇醒,久別重逢,我在云陽鎮等你!
(記者 何競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