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編者按:為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展現各地經濟社會發展成果,增強各地群眾獲得感、幸福感、認同感,激發各地群眾熱愛家鄉、建設家鄉、奉獻家鄉的熱情,助力萬人百億返鄉創業行動,即日起,本報陸續推出“不變的鄉愁,變化的家鄉”系列報道,敬請關注。
![]() |
![]() |
我懷念的是黝黑的煤礦工人、滿載的煤車;我懷念的是通濟河口(湯溪河口)上,三五成群的人們在閑聊;我懷念的是柏樹枝葉草木灰配上黃燦燦的松花蛋、美味的酶豆渣、酶皮子系列;我懷念的是依山傍水的濱河新區;我懷念的是凌晨兩點起床的面業人……我懷念我的家鄉——魚泉鎮。
魚泉鎮位于云陽縣北部,借以集鎮上部魚泉老街得名,距離縣城85公里。1992年,由原馬槽鄉和鹿鳴鄉合并而成。魚泉鎮東接沙市,南與江口接壤,北靠沙市、巫溪,省道渝巫路穿鎮而過。
驀然回首,故鄉已在遠處
我懷念魚泉,不僅是因為這片土地哺育了我,更多是因為有太多記憶無法忘懷。
對于魚泉人來說,魚泉煤礦就是魚泉的地標,是許多魚泉人大半輩子的回憶。鹿鳴小學、魚泉小學因煤礦帶來的人潮而興盛,大量巫溪人、江口人在這里工作、讀書;通濟河口(湯溪河口)是連接煤礦和魚泉場鎮的咽喉,那時總有三五成群的人們在這家老店吃飯、閑聊;然后乘坐著當時奢侈的摩的,吹著鄉間的微風,去往場鎮上買上幾斤皮蛋、霉豆渣,帶回來下酒。
那時從魚泉到縣城只有一趟班車,從鄰近的沙沱鎮出發,然后轉到鹿鳴村里,從煤廠一路下來接到馬槽街上;那時去一次馬槽就是“下街”,那是我們最高興的時候,老街上總是很擁堵:運煤車、小商販、路邊攤密密壓壓;那時我們抱怨魚泉中學的梯子太長;那時老人家們總說窯洞的八字先生說的“準”……
![]() |
![]() |
轉變思路,書寫發展新篇章
如今的魚泉鎮踐行著“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思路。2014年,魚泉煤礦正式關閉,也標志著以環境為代價、不可持續發展的時代過去了,魚泉鎮發生著翻天地覆的變化。
魚泉最大的變化就在湯溪河邊,一座龐大的新區在這里拔地而起,這里是濱河新區,這里依山傍水,基礎設施完善;魚泉中學修建了嶄新的魚泉體育館,養眼的塑膠籃球場,完善的室內羽毛球場;全新的魚泉小學接過教育傳承的“接力棒”,繼續砥礪前進。
魚泉種植養殖業發展勢頭良好,發展核桃2700畝、水蜜桃200畝、中蜂450箱、洋姜200畝,欣欣向榮,部分村子還發展起了農家樂項目,古香古色的建筑與得天獨厚的自然環境相得益彰。
改革開放的浩蕩浪潮讓大批的魚泉人面臨著新的就業挑戰,勤勞進取的魚泉人紛紛選擇外出闖蕩,其中面條加工產業異軍突起,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魚泉人在這一行上走到了金字塔尖。
經濟水平上來了,基礎設施修起來了,魚泉人民的生活質量也跟著水漲船高,業余生活更加豐富。新廣場跳跳壩壩舞,活動室下下棋,一幅安居樂業的畫卷。
![]() |
![]() |
未來可期,行走在康莊大道上
從曾經煤灰色的小鎮,到現在的“山青水秀?魅力魚泉”,這就是我的故鄉,這就是嶄新的魚泉鎮。
在時代浪潮的面前,魚泉人銳意進取,感知著時代的脈搏,大力發展農村電商和鄉村旅游,踐行“山青水秀?魅力魚泉”,種植養殖規模再擴大,做大盤強面工產業,積極引導和鼓勵魚泉人返鄉創業,帶動全鎮人民的積極性,共同建設和諧魚泉、幸福魚泉、魅力魚泉。
今天,魚泉人會懷念過去的美好、曾經的失去,卻不會停下向前的腳步,魚泉人正在這條康莊大道上砥礪前行。
(實習生 劉浮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