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編者按:為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展現各地經濟社會發展成果,增強各地群眾獲得感、幸福感、認同感,激發各地群眾熱愛家鄉、建設家鄉、奉獻家鄉的熱情,助力萬人百億返鄉創業行動,即日起,本報陸續推出“不變的鄉愁,變化的家鄉”系列報道,敬請關注。
“從出生地離開的人都有兩個故鄉,一個留在原地,逐漸消失,一個長在心里,日漸豐盈。”而我心里的故鄉是湯溪河畔的矮屋和那條怎么也走不完的放牛路,我的故鄉在沙市。
1992年建制調整由原云陽縣沙沱區沙市鄉和上坪鄉合并而成沙市鎮,但大家還是習慣叫它沙沱,它地處于云陽縣東北部的湯溪河畔,云巫路橫貫其中,與巫溪、奉節接壤,素有云陽“北大門”之稱。
![]() |
![]() |
記憶中的沙沱
這里有一座大山巍然屹立,每當經過這里,我都能想起老一輩說的,這座山下掩藏著百余年前的沙市老街,如今,它傲然挺立于此,似乎在默默守護著沙市。
走過文革橋,仿佛穿越時空,我再次回到這里,歷經歲月,迎來送往,文革橋用自己的方式見證著沙市的變化,湯溪河穿境而過,河畔的石頭上布滿了我成長的腳印,每到夏天,游泳、搬螃蟹、摸魚是全民皆會參與的游戲,而最佳納涼點在牛角洞,因為其形狀像牛角而得名,又名大小洞,里面是空洞,洞口大,越到里面就越小,曾經還有不少知青在這里居住過。
最讓人魂牽夢繞的是那條老街,白墻黛瓦的老房子,參差錯落,意境幽古的石板路,來來往往趕場的人,街巷里洋芋餅散發的香味還在空中彌漫,沙市老街,繁華遠去,留下了歲月沉淀的寂靜,但歷史文化不會被忘記,它將成為永遠的“沙沱老街”,留存幾代人的記憶。
“民以食為天”,在這里有個糧站,在門口就能聞到大米、雜糧、面粉和面條的味道,糧站門口的隊伍一眼望不到頭。“曾經的糧食都是‘限量款’,要拿糧票兌換,你看,這個是當時的糧油供應證。”曾經沙沱區糧油管理站糧管所所長劉平一遍遍整理著手中那幾枚已經皺巴巴的糧票說,“回味的不是那些苦日子,而是難忘糧票兌物的情懷。”
曾經的沙沱也是云陽的動力引擎。從17世紀中葉煤炭大規模作為工業燃料起,到上世紀80年代(包含清朝、民國和建國后80年代)共300余年時間,云陽的工業經濟主要靠一白一黑支撐:一白是云安的井鹽,一黑就是沙沱的煤炭。
![]() |
![]() |
發展中的沙市
2014年,在沙市有一個大新聞,那就是在9月的韓國仁川亞運會上,來自沙沱初中2003級學生劉灝榮獲了男子94公斤級舉重冠軍。這一次奪冠,讓沙市的舉重隊員倍受鼓舞,也為后來沙市成為舉重冠軍搖籃奠定了基礎。
沙沱初級中學上個世紀90年代開始發展舉重項目,2009年建成舉重訓練房,2011年被國家體育總局命名為“國家級青少年體育俱樂部”,2012年被重慶市體育局命名為“重慶市體育重點項目學校”,2013年建成全縣唯一的舉重館。
在舉重館內,運動員們正在做熱身運動,手拿啞鈴做深蹲訓練,教練則在旁悉心指導,訓練間歇,運動員們會互相按摩放松肌肉,3個小時的訓練后,運動員們個個汗如雨下,卻還在咬牙堅持。“學校經過層層選拔,選出12名舉重運動員,現在每天下午2點訓練到5點,為接下來的重慶市錦標賽和全國二青會比賽做準備。”說話的正是2008年世界大學舉重錦標賽的冠軍伍建,現擔任沙市中學的舉重教練。
在國內國際大賽中,沙市中學舉重隊員先后榮獲了2次世界大學生舉重錦標賽冠軍,1次亞運會舉重冠軍,1次世錦賽舉重亞軍,38次全國舉重冠軍,126次市級大賽冠軍,各類獎牌獎證400多枚。
沙市除了是舉重冠軍搖籃,還是面工之鄉,全國開面坊的有90%都是云陽人,而沙市人就占了一半,“沙市面工”遍布全國各大中城市。
家鄉舊貌換新顏,泥濘小路變寬闊大道,看著老屋變新房,新橋、富柿農民新村規劃科學、風貌整齊,這就是被稱為農民新村建設的“沙市模式”。這里花果飄香,從“荒山野地”到“經濟林”“風景帶”,現在的沙市,社會經濟穩步發展,引進云陽縣俊琴農業開發有限公司,重點發展花椒和核桃種植。引進重慶上晟生態農業開發有限公司,重點發展中藥材和食用菌。
![]() |
![]() |
未來的新沙市
未來的沙市將緊扣產業發展、城鄉建設、民生改善三大主題,做靚中國面工之鄉、舉重冠軍搖籃、濱江小鎮三張名片。
未來的沙市,將發揚“眾志成城、苦干實干”的脫貧攻堅精神,深入實施脫貧攻堅、鄉村振興“兩大戰略”,全力抓好云開巫高速公路建設和G347國道改造“兩大機遇”,充分發揮在創業成功人士及鎮內自然資源“兩大資源”優勢。沙市的山將更綠、水更清、人更勤、環境更美。
這就是我的家鄉,這里有沙市人的鄉愁,昔日靠觀念外出務工,今朝憑技能返鄉創業,相信未來的沙市會越來越好!
(實習生 鄧庭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