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普安鄉三臺村,有這樣一群忙碌的身影:他們或頭頂烈日清掃路邊雜草,或耐心勸導村民愛護環境……他們靠自己的努力擺脫“窮帽子”,成為青山綠水的守護者、不等不靠的脫貧好榜樣。

今年51歲的陳志祥是普安鄉三臺村的一名貧困戶,因母親雙眼失明,需要人照顧,村里幫他申請了公路養護公益崗位,主要負責清理公路兩旁的雜草和邊溝淤泥,每月可獲得850元的工資。對陳志祥而言,在家門口就能務工,這是他夢寐以求的好工作。
“這個崗位對我家庭帶來了很大幫助,我一定好好干活,不愧對這份工資。”陳志祥勤懇的工作態度也得到了大家的稱贊。
據了解,普安鄉在決戰決勝脫貧攻堅中,充分運用就業扶貧相關政策,立足實際、因地制宜、因戶制宜,為貧困戶“量身定制”公益性崗位,在過渡性安置就業困難人員的同時,幫助他們增加家庭收入,堅定不等不靠、主動脫貧的精神意志,以此形成勤勞致富的良好風氣。

家住普安鄉三臺村的貧困戶向太瓊,是村里的衛生保潔員,負責打掃的區域有1公里多。和往常一樣,她早早地扛上掃帚出門,開始了一天的工作?!斑@份工作不僅讓我靠自己的雙手掙生活費用,還能讓村里變得越來越美,讓我心里非常踏實?!痹诠ぷ鞯耐瑫r,向太瓊還當起宣傳員,勸導村民要講衛生、不亂扔垃圾。
“公益性崗位能有效激發貧困戶的內生動力,讓他們樹立對生活的信心,增添了人生的滿足感和成就感?!逼瞻侧l三臺村支部書記盧興權說,在參與鄉村建設中,他們都積極主動,聽從村里的指揮和安排,現在村里的公路暢通了,環境衛生也都有了明顯改善。這些變化,離不開他們的辛勤工作?!?/p>
近年來,普安鄉深入推進和落實就業扶貧政策,積極創新就業扶貧方式,設立了農村衛生保潔員、生態護林員、公路養護員等多種公益性崗位,優先安排貧困勞動力就業,實現了崗位促就業,就業促增收,增收促脫貧的良好局面。
(通訊員 劉小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