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深入推進教育新課程,進一步開展科學教育改革,推進青少年科普教育基地共建共享工作,加大教育科普資源的開發共享……打破千軍萬馬過獨森林橋的應試教育模式,教育部積極落實綱要工作,科學教育從課內抓起,從課外鞏固,內外兼修,讓提升公民科學素質落到實處。
夯實課內科學教育基礎
2012年12月9日,余姚中學學生科學研究院成立。在授牌儀式結束后,中科院院士、數學家林群先生為余姚中學高二年級的同學們作了“微積分—關于‘高’的故事”的講座,林院士用通俗的語文闡釋了什么是微積分,通過對列夫 ·托爾斯泰的《戰爭與和平》《安娜·卡列尼娜》等名著的“微積分”剖析,從生活層面揭開數學的神秘面紗和數學的生活意義。
“廣泛開展多種形式的課內外科普教育活動,引導未成年人樹立科學意識,崇尚科學精神,增強未成年人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提高未成年人的科學素質水平”,這是幾年來,教育部為貫徹落實《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計劃綱要實施方案(2011—2015年)》,做好《方案》中部署的“未成年人科學素質行動”和“科學教育與培訓基礎工程”工作任務設定的目標之一。
“教育要從娃娃抓起”這是鄧小平同志在1977年談到教育問題時曾經說過的一句話。科學教育更要“從娃娃抓起”,2012年教育部出臺《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強調幼兒科學教育的核心是激發探究興趣,體驗探究過程,發展初步的探究能力,成人應引導幼兒通過觀察、比較、操作、實驗等方法,學習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幫助幼兒不斷積累經驗,并運用于新的學習活動,形成受益終身的學習態度和能力。
為深入推進修訂的義務教育科學等學科課程標準的實施,教育部組織專家對義務教育各學科課程標準進行了修訂完善。2012年2月,教育部公布了義務教育階段19個學科科目的新課程標準具體內容,其中語文課程標準對小學生會寫漢字的要求有所降低,而增加了需要背誦的篇目,推薦學生課外閱讀科普科幻作品,各類歷史、文化讀物及傳記,以及科學常識的普及性讀物等。
教育部還計劃在今年印發《綜合實踐活動指導綱要》,以加強對研究性學習、社區服務、社會實踐以及信息技術教育、勞動與技術教育工作的指導,切實提高學生的探究精神與動手實踐能力。同時,繼續鼓勵支持有關高校開設科學教育專業,進一步落實《教師專業標準》和《教師教育課程標準(試行)》,把科學素質教育貫穿到師范生培養的全過程。“國培計劃”進一步加大對科學教育教師的培訓力度,推動中小學科學教育的開展,為提升中小學生科學素質提供師資保障。
另外,教育部還建立了中小學教材電子管理平臺,對初中物理、化學、生物、科學等學科的21套教材進行了全面修訂。并組織包括高等院校教授、科研機構研究員和一線教師等各方面專家348人對相關學科起始年級教材進行了嚴格審查。通過此次修訂,初中科學相關學科教材質量全面提升、難度把握適度、特色更加鮮明、體系更加完善。2012年秋季學期,各地開始使用修訂后的義務教育教材,獲得了較好的社會反響。
加強農村義務教育始終是我國教育發展的重要目標。近年來,教育部不斷鞏固農村義務教育普及成果,推進教育均衡發展,提高農村中小學科學教育質量,為農村未成年人特別是女童和留守兒童提供更多接受科學教育和參加科普活動的機會,培養他們獨立學習和自我發展的能力。
拓展校外科普活動渠道
除了接受日常的校內科學教育,讓學生參加各種有趣的社會科普實踐活動,也是激發科學興趣、培養科普精神的重要手段。因此,搭建中小學科普教育社會實踐平臺,不斷豐富青少年科普活動內容,是教育部工作的另一個著力點。
日前,家住寧波市華僑城社區的40個孩子早早地來到社區里的“青少年科技俱樂部”,興致勃勃地來參加心隨“模”動大型三模競技賽。華僑城的“青少年科技俱樂部”深受孩子們的喜愛,被大家稱為家門口的“科技館”。300多平方米的活動場所被劃分成10大科普區域;“極速世界”是賽車愛好者的樂園,“標本角”里陳列著小朋友們新手制作的樹葉、蝴蝶等標本,在“太空揭秘”區域孩子們不僅能了解天文常識,還常常能看到難得一見的天文景象……像華僑城社區這樣家門口的“科技館”,寧波市還不少。這些社區科普設施成為培養青少年科學探索興趣、學習團隊協作精神的“啟蒙”老師。
2011—2012年,教育部還與科技部、中國科學院和中國科協等部門,依托現有科技自然館、科研院所、科技創新型企業園區等資源單位聯合建立中小學科普教育社會實踐基地,首批50多家中小學科普教育實踐基地也將在今年命名。
配合中國科協組織開展多種類型的青少年科普活動,也是教育部一直開展的科普工作之一。教育部連續配合中國科協組織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明天小小科學家”獎勵活動、全國青少年科學調查體驗活動、中國青少年機器人競賽、全國五項學科競賽、全國中小學信息技術教學應用展演、“挑戰杯”全國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全國青少年高校科學營、高校科普創作與傳播試點活動、全國大學生科普作品創作大賽等青少年科技競賽和實踐活動。同時,充分發揮學校櫥窗、陳列室等的宣傳作用,開展“節約能源資源”“保護生態環境”“保障安全健康”“創新創業教育”等相關主題活動,將科學理念融入學生的日常生活中。
2013年,教育部將更廣泛地開展課外科技活動,配合重大節日,如全國科普日、科技周活動、國際氣象日、世界衛生日、世界環境日等,圍繞科普主題,認真組織形式多樣、內容豐富、主題突出的青少年科普宣傳活動,促進課外科技活動與學校科學教育的有效銜接。進一步規范青少年科技競賽活動,調整改進競賽活動激勵辦法,完善評審、監督和選拔機制,積極探索青少年科技競賽活動健康可持續發展的有效途徑,加大中小學科普教育社會實踐基地建設的力度。
打造科普教育戰略聯盟
2013年,教育部的另一項計劃是推動成立科普教育戰略聯盟,充分整合和利用高校科普資源、積極開展“校校聯合、校企互動、校地合作”行動,促進高校實驗室與博物館開放,加強科技傳播體系建設,探索建立科普合作交流、科普設施共建、科普資源共享的新機制、新思路,實現科普教育的可持續發展。推動科研機構和大學面向社會開放、開展科普活動。鼓勵有條件的企業向中小學生開放研發機構、生產設施(流程)或展覽館,建設專門的科普場所。修改高校實驗室管理辦法,要求實驗室每月設立1—2日的開放日,面向中小學生和社會公眾開放,廣泛開展科普宣傳活動;建立實驗室公開網站,利用公共網絡,開展科普宣傳活動;組織專家面向中小學生開展科普宣傳、講座以及交流等科普活動。
責任編輯:
聶代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