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到底是雞還是鴨?”“我一直以為是白切雞和豉油雞twins!”最近爆火的第十五屆全國運動會吉祥物“喜洋洋”“樂融融”,被網友親切地稱為“大灣雞”。一場“指豚為雞”的網絡趣談,讓賽事吉祥物從嚴肅的官方符號,變成了可親可愛的“自家娃”。這個看似偶然的現象,恰恰反映出了當下社會開放包容、自信從容的文化心態。

文化符號要扎根生活,才能有溫度。大型活動的吉祥物,往往肩負著展示文化的重任。而“大灣雞”的走紅,卻走出了一條與眾不同的“草根路線”。設計師選用中華白海豚,本是為了展現粵港澳大灣區海洋文化和運動員們攜手并肩團結奮戰的體育精神,但網友們卻從中看到了熟悉的廣東美食。這種帶著“鍋氣”的解讀,讓吉祥物從展臺上的“貴客”,變成了生活中的“常客”。這讓我們看到,文化傳播最需要的是與普通人的共鳴。當文化符號能夠與百姓的日常情感相通,文化自信才有了堅實的根基。

文化創新要擁抱互動,才能有活力。“大灣雞”的走紅,還在于開啟了一場自上而下與自下而上的雙向奔赴。面對網友充滿創意的解讀,設計團隊沒有固守原意,而是幽默地“打不過就加入”。這份真誠與包容,激發了全民二創的熱情:粵語梗、表情包、網絡段子,讓“大灣雞”的形象越來越豐滿。從開幕式上的“顯眼包”到社交平臺的“快樂源泉”,文化傳播不再是單向灌輸,而成為全民參與、樂在其中的創造過程。這樣的互動,讓文化在交流中煥發新的生機。

文化自信要融入日常,才能有力量。從“冰墩墩”到“蓉寶”再到“大灣雞”,縱觀近年來走紅的吉祥物,我們可以看到一條清晰的演進脈絡:從展示形象,到贏得喜愛,再到與大眾同樂。當文化自信能夠包容不同的聲音,能夠從宏大的敘事走入具體的生活,這種自信就具有了長久的生命力。它讓文化不再是高高在上的概念,而成為每個人身邊真切的體驗。

文化傳承如春風化雨,最好的傳播往往是潤物無聲的。當吉祥物能夠被親切地稱為“大灣雞”,當嚴肅的符號能夠承載大眾的幽默與智慧,這本身就是文化自信最生動的體現。這種源于生活、融入日常的自信,讓文化變得更加可親可近。期待未來涌現更多這樣帶著“煙火氣”的文化創新,讓文化自信在千家萬戶的日常生活中生根發芽,綻放出更加燦爛的光彩。
云陽報第20200806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