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十月,長江之畔的云陽世界地質公園迎來了一場國際盛會——第九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地質公園國際培訓班在此成功舉辦。來自中國、希臘、法國、葡萄牙、巴西、馬來西亞、蒙古等國的專家學者,在七天的考察交流中,頻頻用“獨一無二的地質寶藏”“自然與人文和諧共生的典范”等贊譽,表達對這片土地的由衷贊嘆。作為重慶首個世界地質公園,云陽何以吸引全球目光?本次國際培訓班恰似一把鑰匙,為我們打開了探尋其“成長密碼”的大門。
以化石為鑰,叩響億年地質史詩的文明回響。走進云陽恐龍化石遺址館,一道長150米、高6-10米的恐龍化石墻赫然矗立,近5000塊化石層疊交錯,宛若一座“世界恐龍化石長城”。這里不僅是重慶恐龍化石分布最密集的產地,更以跨越整個中侏羅世的完整恐龍動物群,填補了世界恐龍演化史的關鍵空白。普安云陽龍、磨刀溪三峽龍等6個新屬新種恐龍的發現與命名,更構建起清晰的古生物群落圖譜。正如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地質公園網絡秘書長尼古拉斯·祖羅斯教授所言:“這里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地質寶藏。”這份跨越億年的自然饋贈,正是云陽叩開世界地質公園之門的第一重密碼。
以山水為媒,書寫自然與人文共生的詩意篇章。云陽的魅力,不僅在于地質奇觀的震撼,更在于自然與人文的深度交融。龍缸天坑以335米的深度鐫刻著喀斯特地貌的鬼斧神工,被贊“天下第一缸”。更難能可貴的是,張飛廟的千年碑刻、磐石城的南宋史詩、土家族織錦的非遺技藝,都與地質景觀相得益彰。當億年地質運動塑造的山川,遇上千年文明沉淀的人文,自然景觀便有了溫度,歷史記憶也有了載體。世界地質公園網絡主席阿圖爾·薩教授評價其為“自然與人文和諧共生的典范”,這種“地質+文化”的活態融合,構成了云陽最動人的第二重密碼。
以保護為基,探索可持續發展的山城實踐。“不僅要守護好地質奇觀,更要讓它們成為可持續發展的引擎。”從普安鄉老君村對恐龍化石的精細保護,到龍缸景區生態旅游的科學開發,云陽始終在“護”與“用”之間尋找平衡。今年國慶中秋“雙節”,云陽游客接待量與旅游收入增幅均超20%,世界地質公園的“金字招牌”效應凸顯。尤其是,許多曾經外出務工的村民紛紛返鄉,守著家門口的景區吃上了熱乎乎的“旅游飯”。保護不是終點,而是讓自然反哺生活、讓發展反推保護的起點,這條良性循環的可持續發展之路,正是云陽的第三重密碼。
以開放為橋,深度融入全球地質公園網絡。國際培訓班的舉辦,讓云陽從“重慶的云陽”走向“世界的云陽”。尼古拉斯·祖羅斯、阿圖爾·薩等國際專家的到來,既帶來全球地質公園建設的先進理念,也將云陽經驗推向了國際舞臺。阿圖爾·薩教授在結業儀式上直言:“云陽為全球地質公園網絡的能力建設與可持續發展貢獻了重要力量。”培訓期間,云陽與山東沂蒙山世界地質公園締結“姊妹公園”,合作交流的渠道進一步拓寬。這種“引進來”與“走出去”的雙向互動,讓云陽的地質故事與世界同頻共振,構成了第四重密碼。
讓沉睡億年的化石“說話”,讓險峻奇特的地貌“傳情”,讓悠久深厚的歷史“活起來”。國際培訓班雖已落幕,但云陽世界地質公園的新征程才剛剛開啟。隨著更多國際交流合作的深入,云陽這座從恐龍脊背上走來的城市,將持續釋放更多“密碼”能量,朝著“頌造化之神奇,謀區域之常興”目標奮勇前行,為世界地質公園網絡貢獻更多“中國智慧”和“重慶樣本”。
云陽報第20200806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