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把卷尺,千余條視頻,兩年多堅持。近日,一名被網友戲稱為“多管局局長”的深圳熱心市民火了。從2023年3月起,他拍攝的城市“找茬”視頻幾乎每次都獲得“秒回式”響應,整改效率讓網友直呼“還得是深圳速度”。這場市民與政府的“雙向奔赴”,真真切切告訴我們一個道理:人民城市現代化治理不應是黨委政府的“獨角戲”,而是全民參與的“交響樂”。
“較真”市民,城市治理的“神隊友”。新時代的老百姓不再是公共事務的旁觀者,他們手握手機、心懷熱忱,成為城市治理的“移動傳感器”。深圳這位“卷尺俠”不做一味抱怨,而是用數據說話,每個細節都有圖有真相。這種監督,讓隱藏的城市管理盲區無處遁形。更可貴的是,他的“找茬”不是單純挑刺,而是建設性參與,不僅指出問題,還思考解決方案。比如,樹根頂起井蓋該如何處理,危險路段如何設置防護。這樣的市民,不是城市的“麻煩制造者”,而是“神一樣的好隊友”。
“秒改”政府,治理效能的“試金石”。市民愿意“找茬”,政府必須“接招”。深圳相關部門用行動證明,群眾訴求無小事。一個井蓋、一盞路燈、一段護欄,這些看似微小的“城市家具”,卻是民生感知的敏感觸點。“秒整改”背后是治理體系的深刻變革。從被動響應到主動發現,從處理個案到系統排查,深圳的實踐表明,高效治理需要機制保障。當每個市民的反饋都能進入快速處理通道,當部門協同不再“踢皮球”,城市治理的“最后一公里”才能真正打通。
人民城市,需要更多“雙向奔赴”。深圳的故事,給我們三點啟示。一是讓“隨手拍”真正實現“立即辦”,關鍵在暢通參與渠道。當前,短視頻平臺、政務App、社區網格群都是市民參與的便捷渠道,但要讓這些渠道真正暢通,需要建立完整的閉環管理機制。建議在政務平臺設置“問題軌跡”查詢功能,讓市民實時看到辦理進度,甚至引入“市民驗收”機制,確保每個合理訴求都有回音。二是把市民“問題清單”變為政府“整改清單”,需要數據化支撐。“卷尺俠”用具體數據說話,這種精準反饋極大降低了治理成本。城市治理應當鼓勵更多“數據化式的較真”,通過提供測量指南、開放設施標準參數等方式,推動“模糊感受”向“精準描述”升級,讓治理整改有據可依。三是用激勵機制培育“城市治理合伙人”,讓參與者有獲得感。城市治理需要鼓勵更多“卷尺俠”,可通過“城市金點子”獎勵、優秀監督員評選等方式,讓熱心市民有成就感。更重要的是,要培育建立“城市治理合伙人”生態,讓市民從“挑刺者”變為“建言人”,形成可持續的治理共同體。
城市的競爭力,不僅在于經濟硬實力,更在于治理軟實力。從深圳的實踐我們看到,這種政府與市民的友好良性互動,正是人民城市現代化治理該有的樣子。希望更多城市能夠從這場“雙向奔赴”中汲取經驗,讓“卷尺俠”不再稀有,讓“秒整改”成為常態,讓城市真正成為人人參與、人人負責、人人奉獻、人人共享的美好家園。
云陽報第20200806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