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一去不回,便一去不回。”
最近,《沉默的榮耀》熱播,吳石赴臺前這句低語穿透屏幕,穿越時空,發出震撼人心的回響。
這部以1949至1950年臺灣特殊戰線為背景的電視劇,不同以往任何一部諜戰劇,采用真人真事真姓名展開敘事,是對歷史記憶的一次鄭重打撈。
它以藝術的微光照亮了隱蔽戰線沉默的角落,并雄辯地告訴人們,那些被刻意遮蔽的犧牲、未曾言說的忠誠、隱秘踐行的使命,從來都未曾真正沉寂。當硝煙散盡、塵埃落定,那些鐫刻在時光里的名字、那些用鮮血和生命鑄就的榮耀永遠不會被遺忘。
《沉默的榮耀》的熱播,讓人想到了三句話:英雄沒有遠去,歷史不會沉默,信仰從未缺失。

▲《沉默的榮耀》海報。/電視劇《沉默的榮耀》官方微博

英雄從未走遠。
《沉默的榮耀》以嚴謹的歷史態度,將歷史敏感檔案中的碎片化信息串聯編織成可觀可感的影視場景,用生動的畫面告訴我們:英雄從未走遠。
電視劇中,吳石調任國民黨國防部次長后傳遞絕密情報、朱楓以探親為名赴臺接任交通員、聶曦參與轉移機密檔案等核心情節,均源自真實史料記載。甚至劇中蔡孝乾的親屬關系、重要文墨的字體風格,都有檔案可考。
讓沉默的檔案說話,觀眾從吳石反復摩挲的布防文件中,讀懂了潛伏在敵人心臟時的如履薄冰;從朱楓用大豆兌換盤尼西林的周旋中,窺見了地下工作者的工作智慧;從聶曦與吳石的默契配合中,理解了隱蔽戰線的集體協作。
電視劇還通過細膩的心理刻畫完成了對歷史邏輯的還原。吳石面臨各種復雜場面、艱難選擇時的果敢,朱楓撫摸養女照片時的淚水與撕掉船票時的決絕,讓“舍小家為國家”的抽象敘事變得具體可感。這些基于歷史邏輯的藝術呈現,讓絕密檔案中冰冷的名字變成了有溫度、有掙扎、有信仰的鮮活生命。
此外,劇作沒有回避歷史的復雜性,對于蔡孝乾叛變這一關鍵史實的處理,既未刻意淡化也未過度渲染,而是客觀呈現其對整個情報網絡的毀滅性打擊,讓觀眾理解英雄犧牲的殘酷性。這種對歷史真實的敬畏,使得檔案中的“沉默”變成了“留白”,等待觀眾用“共情共鳴”去填補。
這些撲面而來的真實,既是對歷史的尊重,也是對人性的關照,可感可觸,真實而富有感染力,讓人感覺到這些無名英雄就在我們身邊。

▲《沉默的榮耀》海報。/電視劇《沉默的榮耀》官方微博

歷史從未沉默。
隱蔽戰線的特殊性注定了吳石、朱楓們的事跡一段時間只能在機密檔案中以代號的形式存在。吳石犧牲后,為保護當時仍在潛伏的同志,大陸只能選擇沉默,直到70年代初檔案解密,他才被追授為革命烈士。但沉默不是遺忘,那些為民族大義犧牲的無名英雄,從來都活在國家的記憶里。
國家從未忘記。無名英雄的子女們,在解除“政治包袱”后,通過自己的奮斗及黨和政府的關心,都有較好的歸宿。比如吳石烈士的四個孩子,有的成長為干部,有的成了醫生,有的成了工程師。
人民從未忘記。《沉默的榮耀》9月30日開播后,北京西山無名英雄紀念廣場,迎來了無數自發獻花的群眾,有人擺上月餅,有人留下書信。在社交平臺上,“替烈士看看今天的中國”話題點擊量迅速破億,年輕網友以各種方式表達對先烈的敬意,微博相關話題閱讀量超6.7億次,抖音主話題播放量達9.4億次。
歷史從未忘記。無名英雄們當年追求的民族統一、人民幸福的目標,如今正在逐步實現,這種歷史的呼應讓烈士們的精神有了具象的載體,讓今天的年輕人對英雄們當初的選擇有了更深刻的理解。盡管時代變遷,社會語境早已不同,但人們對愛國、正義、忠誠等精神品質的崇尚從未改變。
《沉默的榮耀》熱播,同樣引發臺媒關注。國臺辦舉行例行新聞發布會回應這一新聞熱點時說,吳石等先烈的堅守與忠誠,奮斗與犧牲,人民不會忘記,歷史不會忘記。他們的理想信念和意志品質,必將激勵兩岸同胞為早日完成祖國統一大業,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不懈奮斗。
《沉默的榮耀》以藝術之名喚醒了沉默的歷史,當更多的人懂得了“今日之安寧,皆因昨日之犧牲”,那些沉默的英雄便獲得了永恒的生命,那些沉默的榮耀便成為照亮民族前路的漫天星光。
歷史從未沉默,我們每一個人都不是歷史的旁觀者,而是歷史的書寫者、創造者和傳承者。歷史也從來不是冰冷的故紙堆,它以沉默的方式銘記,又以磅礴的力量蘇醒,溫故知新,成為燭照當下和未來的精神火炬。

▲《沉默的榮耀》海報。/電視劇《沉默的榮耀》官方微博

信仰從未缺失。
一個民族不能沒有英雄,一個時代不能沒有信仰。
《沉默的榮耀》不僅讓沉默的歷史得以言說,更激發了跨越時空的信仰共鳴,讓信仰的力量在新時代煥發新的生命力。
信仰是什么?
信仰,是革命年代“為有犧牲多壯志”的堅定。吳石在酷刑折磨下寫下的“臺灣必歸”四字絕筆,朱楓面對威逼利誘時的從容淡定,都沒有慷慨激昂的口號,卻字字句句都是信仰的宣言。他們的信仰,是對真理的執著追求、對民族的深沉熱愛、對正義的堅定捍衛。當個人的生命與民族的命運相連,他們的犧牲便鑄成了信仰的基石,有了超越個體、照亮時代的意義。
信仰,是建設時期“敢教日月換新天”的執著。在大慶油田,王進喜帶領1205鉆井隊,在零下30攝氏度的嚴寒中,用身體攪拌泥漿,喊出了“寧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口號。從放棄國外優渥待遇回國奉獻的科學家,到扎根基層的扶貧干部,從疫情中逆行的醫護工作者,到守衛邊疆的普通戰士……他們身上都閃耀著與革命先烈相通的信仰光芒,是許黨許國的忠誠,是樂于奉獻的擔當,是埋頭苦干的堅韌,是敢于斗爭的頑強。
信仰,是新時代“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的堅守。毛相林帶領鄉親在絕壁上鑿出生命之路、致富之路;張桂梅點亮山區女孩求學的夢想、人生的希望;黃文秀帶領百坭村村民走出貧困、奔向小康。航天報國的信仰讓一代代航天人不斷突破,從“神舟”飛天到“嫦娥”探月,從“蛟龍”潛海到“天問”探火,中國航天實現了從“跟跑”到“并跑”再到“領跑”的跨越。
這種信仰,讓中國共產黨從成立初的50多名黨員,發展成為黨員人數過億的世界第一大黨,讓中國從積貧積弱的舊中國,走向獨立自主的新中國。
信仰從來不是瞬間的爆發,而是長久的堅守;不是常常掛在嘴邊,而是深深扎在心里;更不是空洞蒼白的口號,而是自覺無聲的行動。
信仰從未缺失,只是在不同的時代,有了不同的表達方式。和平年代的信仰踐行,未必需要赴湯蹈火的壯舉,更多體現在日常的堅守、奉獻與創造中,而這正是對革命先烈信仰最好的傳承。
“憑將一掬丹心在,泉下差堪對我翁。”
《沉默的榮耀》用英雄的故事告訴我們,這份榮耀不是逝去的遺跡,而是當下前行的動力——它提醒我們,每一個人都可以成為英雄,每一份堅守都可以書寫歷史,每一種崇高的信仰都可以照亮未來。今天深情回望他們,便是在承接他們傳遞的信仰火炬,讓這份榮耀在新的時代更加閃閃發光。
《沉默的榮耀》也用獨特的方式提醒世人:臺灣必歸!
云陽報第20200806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