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長江鱘
在長江云陽段現身后
前段時間
國家二級保護動物野生圓口銅魚
又現身長江云陽段支流湯溪河內
它長著兩撇優雅的“八字胡”
眼睛比鼻孔還小

這是今年6月西南大學長江流域
水生生物資源監測團隊
在長江重慶段首次發現它
該團隊還在長江云陽段支流湯溪河和彭溪河內
監測到長江鱘、鳤魚、重口裂腹魚、尾巖原鯉
及胭脂魚等國家野生保護動物
目前在長江云陽段,已監測到數十種魚類
魚的種類和密度,較5年前已有根本性的變化

近兩年來
國家保護野生動物和珍稀魚類
為什么能夠扎堆來長江云陽段安家落戶?

“長江鱘等國家一級、二級保護野生動物和珍稀魚類,
對水生態環境要求極高。”
西南大學水產學院副教授
重慶市生態漁產業技術體系崗位專家朱成科說
這些珍貴魚類能夠頻頻出現在長江云陽段
說明長江云陽段的水生態環境
已得到極大的改善

以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
有“水中大熊貓”之稱的長江鱘為例
由于20年前長江水生態環境的變化
沒有適宜生長的環境
野生的長江鱘難以見到
1998年,被列入中國瀕危動物紅皮書
2019年,國際自然與自然資源保護聯盟發布報告
宣布長江鱘野外滅絕

長江鱘對水生態環境要求極高
污染嚴重的水環境,對其會造成致命的傷害
近年來
云陽不僅加強長江岸邊消落帶治理
還強化江岸邊的環境污染治理
在長江沿岸種植樹木等綜合治理
有效改善了長江云陽段及支流的水生態環境
重新為長江鱘等適宜在長江內生存的魚類
營造出了舒適的“家”

“長江鱘等珍稀魚類,
需要有生物多樣性的‘家庭環境’,才能健康的生長。”
朱成科說,這幾年的禁捕禁釣
使長江云陽段的瀕危物種產卵場得以休養
幼魚補充量上升
生物多樣性衰退的趨勢得到有效遏制
生態鏈得到修復

5年前
長江十年禁漁開始實施后
云陽就嚴格執行,并采用科技手段護漁
“保護長江魚種魚類,是我的職責。”
從小生活在長江邊的
云陽縣新城護漁站站長顏懷云說
“過去都是我們向長江索取,
現在該換我們來守護它了。”

在長江云陽段
有22名像顏懷云這樣的“護漁人”
日夜守護著長江里的魚不受“侵害”
“除有護漁員守護外,
我們還在長江及支流上裝上了‘護漁眼’。”
云陽縣農業綜合執法支隊負責人說
建成的漁政AI預警處置系統
69個監控點位
實現了對長江干流云陽段、四條一級支流段
非法捕撈高發、易發重點水域全覆蓋

這些具備紅外夜視、光學透霧、激光補光、
自動雨刮、自動巡航等功能的“眼睛”
無論白天、晚上還是晴天、雨天、霧天
都可以對江面及岸線進行24小時實時監控
并可以自動識別、自動預警、自動推送
識別準確率高達90%

增殖放流和司法保護
也為生物棲息的“家”增強了保護層
近幾年
云陽先后向長江內投放了生態修復魚苗16萬余尾
系統性增殖放流補充了魚類種群數量
簽了重慶首份長江鱘、鳤魚《司法保護令》
為長江內的魚類保護提供法律保障
為長江鱘等珍稀魚類
護出了一個生物多樣性的“家”
云陽報第20200806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