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云陽縣平安鎮的一間快遞驛站里,每天清晨都能看到37歲的明輝(化名)忙碌的身影。他熟練地分揀著快件,動作麻利,神情專注,偶爾與同事交流時,臉上還帶著淺淺的笑意。對于明輝來說,這份看似普通的工作,卻是他重獲新生的象征。

明輝是一名從精神專科醫院回歸社區的精神障礙康復者。曾經,他從未想過自己還能重新走上工作崗位。如今,這份每天4小時、月入千多元的工作,不僅讓他在經濟上實現了自立,更讓他重新獲得了社會的認可和生命的尊嚴。“沒想到我還能上班,很開心,感謝你們不放棄我。”明輝樸實的話語中,滿是對生活重燃的希望。
明輝的轉變,只是云陽縣民政局大力推行的“精康融合行動”成效的一個縮影。這項行動旨在打通精神障礙患者回歸社會的“最后一公里”,構建起覆蓋城鄉的社區康復支持網絡。云陽縣優小雅社會心理服務中心作為重要參與方,在這場行動中發揮了關鍵作用。
截至目前,優小雅社會心理服務中心已完成786名康復人員的入戶需求調查,實現了轄區內10個鄉鎮127個村社的全面覆蓋。同時,他們還開展了各類主題活動56場,受益人數達500多人次,并完成典型個案10例。此外,由縣民政局主導完成的“渝康家園”建設,也讓這些鄉鎮基本構建起了“布局健全、服務多元、管理專業”的康復服務體系。

精準服務,滿足個性化需求
在平安鎮“渝康家園”服務站,每周的心理康復小組活動都格外熱鬧。專業社工們會帶領康復者進行社交技能訓練,從如何與人打招呼到處理心理壓力,每個細節都經過精心設計。
“我們會根據每個人的康復階段和需求,制定個性化服務方案。每個社區康復活動的主題和時間都不盡相同。”優小雅的社工介紹道。目前,他們已開展了心理疏導、服藥訓練、生活技能訓練、社交訓練、職業康復訓練、同伴支持等多元化服務。
考慮到部分康復人員出行困難,優小雅還創新采用了“服務下沉”模式。除了以“渝康家園”鄉鎮服務站作為主陣地外,還將活動延伸到村級黨群服務中心、農家院壩等地,讓康復服務真正觸手可及。例如,在一些偏遠的村社,社工們會定期組織上門服務,為康復人員提供心理疏導和生活技能訓練等。

前移服務場景,打通回歸“第一公里”
為了實現從醫院到社區的無縫銜接,優小雅將服務場景前移。社工們會提前深入精神衛生醫院,對即將出院的康復者進行心理疏導,幫助他們消除回歸社會的擔憂和顧慮,并結合“渝康家園”服務資源制定個性化的回歸規劃。這種“出院前介入、出院后銜接”的模式,精準對接了康復者從醫療救治到社區康復的過渡需求,有效避免“出院即斷檔”的困境。
今年以來,優小雅已完成6場前置疏導,覆蓋了89名康復者。通過這種方式,他們為康復者的回歸之路掃清了障礙。22歲的康復者小吳(化名)出院前始終緊鎖眉頭,反復向社工傾訴“怕回家后被鄰居議論,更怕自己做不好任何事”。了解到小吳住院前曾接觸過手工制作,社工不僅多次陪他梳理情緒,還特意帶來“渝康家園”康復者制作的永生花束樣品,告訴他社區有專門的手工療愈工坊,能一邊學技能一邊交朋友。同時,社工還在小吳(化名)出院后第一時間上門陪伴,幫他搭建社交橋梁。最終,這位康復者順利地回歸了社區,并且很快融入了正常生活。

鏈接社會資源,助力康復者就業
在云陽縣,越來越多的“明輝”正在重新找回自己的社會角色。優小雅積極鏈接社會資源,目前已與5家企業或個體工商戶建立合作,為康復者適配了快件分揀、超市服務員、果園采摘、竹器編織、玩具組裝等庇護性就業崗位。截至目前,已幫助12名康復者完成就業。
“看到他們從需要全天照護到能自食其力,我們也有一種成就感。”一位社區干部動情地說,“社區本就是一個大家庭,不應該落下任何人。”云陽精康融合行動為世界精神衛生日做出了特別的詮釋:當專業服務與人文關懷相結合,當社會愿意伸出接納的雙手,就會有更多精神障礙康復者打破桎梏,重新擁抱充滿煙火氣的生活。
據了解,云陽縣“精康融合行動”是響應全市統一部署的民生工程,以“渝康家園”為核心服務載體,在全縣五街道、二十一鄉鎮布局康復站點,構建“專業社工+康復師+同伴支持員”的聯動服務體系。行動聚焦精神障礙患者的實際需求,提供職業訓練、心理疏導、行為矯正、就業支持等九大板塊服務,通過手工療愈、社交游戲、技能培訓等多樣化活動,幫助患者重建生活信心。
縣民政局相關負責人表示,接下來,云陽還將重點深化“康復伙伴計劃”,篩選康復狀況良好的患者擔任“同伴導師”,并強化資源鏈接能力,通過企業合作、公益義賣等方式拓寬就業渠道,同時持續開展社工專業培訓,提升服務精準度與專業性。
云陽報第20200806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