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8日清晨五點,當城市還未完全蘇醒,盤龍街道的茂升食品有限公司車間內,節奏有力的木槌聲已“咚咚”響起,喚醒沉睡的清晨。空氣里,新麥的清香、芝麻的焦香與糖霜的甜潤氣息交融流淌。十幾雙靈巧而布滿歲月痕跡的手,在潔白的面粉與香甜的餡料間忙碌翻飛——這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的勞作,勾勒出的不僅是月餅的形狀,更是對傳統手藝最樸素的堅守。
月餅,是中秋的符號。在云陽,冰薄月餅則是刻進當地人骨子里的故鄉記憶。它酥軟香甜,承載著數百年的歷史與手藝。
在機械化生產已成為主流的今天,云陽仍有一群“守月人”,堅持用最傳統的手工方式制作這份中秋味道。他們30年的堅守,不僅是一門技藝的傳承,更是一種文化符號的延續。
木槌起落 十秒烘烤
老師傅的火候哲學
“用力過猛就成癟歪歪,力道不夠撐不開餅圈。”今年57歲的廠長李明一邊盯著徒弟上麻的手法,一邊順手抄起木槌示范。

手腕輕轉,裹著芝麻的餅坯在他掌心快速旋轉,捶打三下后竟自然綻成完美的滿月狀。這道傳承百年的上麻工序,李明已經練了整整三十年。
在云陽冰薄月餅的制作中,每個餅坯都要經過95毫米標準圈的嚴格檢驗,厚度控制在5毫米左右。這正是老師傅們口中的“黃金比例”——薄如蟬翼卻要酥軟不碎,全憑手感。生產車間里,工人們將制好的餡料包進面皮,再用木錘子敲打成餅狀。雖然看上去簡單,但要錘得厚薄均勻并不容易。包好的餅“飛”向下一位師傅,通過一個特制的鋼圈模具把月餅壓制成標準形狀。

冰薄月餅的原材料和制作工藝都十分講究,原材料為精制上等小麥粉、白砂糖、冰糖、飴糖等,輔料則有食用葡萄糖、熟芝麻、冬瓜條、桔餅、佛手、核桃仁等。
烘烤月餅是個不折不扣的技術活,對于火候的把握,全在老師傅的方寸之間。在烘烤車間的老灶前,李明瞇眼觀察著火候:“火力大少烤一秒,火力小多轉半圈。”在他手中,貼滿餅坯的撐圈在灶膛里靈活翻轉,焦香漸濃時迅速抽出——整個過程不過十秒。

半分鐘內循環烘烤月餅兩次,通過聽聲、聞香、觀色,使月餅呈現兩面金黃狀態,上面的芝麻顆顆酥脆,令人垂涎欲滴。徒弟們坦言,全廠只有老師傅敢用明火,多一秒則焦糊,少一秒則夾生。
李明至今記得1994年第一次獨立烤月餅的經歷:“那天烤糊了三爐,師父說‘月餅如月,虧盈自有分寸’。”如今他的徒弟已遍布重慶,但老廠房依然堅持手工制作。
老配方新味道
百年技藝的守正創新
冰薄月餅的歷史可追溯至明朝末年。當時,云陽糕點師傅為犒勞義軍、慰藉百姓,研制出這款薄如蟬翼的月餅。歷經數百年,這門手藝在云陽代代相傳,成了刻在當地人骨子里的中秋符號。

云陽縣茂升食品有限公司銷售經理馮麗萍揭開原料缸,橘紅、冬瓜糖、核桃仁等十幾種配料層層鋪展。“去年新增核桃與五仁口味,但冰糖和葡萄糖的比例始終沒變。”她抓起一把芝麻灰解釋道,“這層灰能讓月餅不黏連,也是老手藝的秘訣。”
冰薄月餅的配方歷經百年沉淀,其主要原料包括特制面粉、飴糖、香油以及冰糖、瓜脯、橘紅等多種餡料。在保持傳統的基礎上,茂升食品也根據現代人的健康需求進行了調整,降低了糖分比例,增加了核桃仁等健康食材。

隨著中秋佳節臨近,冰薄月餅也進入一年中的生產高峰期。李明告訴記者,他們一天就要兩千多斤面粉來制作月餅,一個小時產出150斤面粉的月餅。這些帶著手溫的月餅正通過電商平臺發往全國各地。包裝車間里,工人們將剛出爐的月餅裝入印著“云陽記憶”的禮盒。
近年來,月餅市場呈現出新的趨勢。根據抖音電商數據,2025年中秋期間,月餅成交額同比增長近30%,其中地域特色月餅成為消費熱點。與此同時,整個市場朝著健康化、輕量化方向發展,低糖、低脂產品更受歡迎。

在此背景下,云陽冰薄月餅憑借其傳統工藝和獨特口感,在激烈市場競爭中贏得一席之地。它不僅滿足了云陽人的鄉愁需求,也吸引了越來越多追求傳統味道的年輕消費者。
“可能會穿插一些現代的技術,但80%都是純手工流程,這也是我們的堅持。不惜勞力也要給消費者品嘗手工月餅,讓傳統流傳下去。”李明說。

然而,手工月餅的傳承面臨諸多挑戰。掌握全套工藝的老師傅平均年齡已超過50歲,年輕人多數不愿從事這項需要大量耐心和經驗的工作。同時,工業化生產的月餅以更低成本和更長保質期占據市場主導地位。
但李明和這些老師傅們卻依然堅持:“機器做的永遠差口氣——這口氣,就是人手傳給面粉的魂。”在他看來,手工制作不僅是一種技藝,更是一種文化傳承。每個月餅背后,都是制作者的心血與情感。

冰薄月餅在云陽人的生活中,已然超越普通節令食品的范疇,形成了一套獨特的品鑒之道。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其最佳風味有兩個關鍵品鑒期:首日嘗其“鍋氣”,感受剛出爐的鮮活香氣與酥脆口感;待十日后品其“韻致”,此時餅餡油分被餅皮自然吸收,達到口感上的最佳平衡。這一獨特的賞味階段,成為了甄別是否為正宗手工制作的重要標準。如今,這一傳統風味已作為一種文化符號,既滿足了本地人的味覺記憶,也慰藉了天南地北云陽人的鄉愁,滿足了物質與情感的雙重需求。
云陽報第20200806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