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起,重慶市文物考古研究院聯合縣文管所對磐石城遺址開展了持續的考古工作,在磐石城內發現了新石器晚期與商周時期的遺存,出土了大量的陶片和石器。日前,考古工作者還發現了木骨泥墻遺存,進一步證實了早在新石器晚期至商周時期,就有人類在磐石城活動。

據悉,磐石城位于云陽縣城,地處彭溪河與長江交匯處的獨立山體頂部,海拔 510~542米,面積約3.5萬平方米。遺址主要分布于中部偏北區域,出土文物4000余件、陶片1.2萬余塊及部分石斧、石錛,年代涵蓋新石器至商周時期。通過比較研究,遺物的時代涉及新石器晚期、商周兩個時期。
“在考古發掘中,出土了部分紅燒土塊,部分可辨認為木骨泥墻殘塊,進一步豐富和提升了磐石城新石器晚期至商周時期文化遺存的內涵和價值。”重慶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副研究館員楊鵬強認為。

(木骨泥墻遺存)
這也是首次在川渝宋元山城防御體系發現新石器晚期的木骨泥墻遺存。據了解,木骨泥墻該技術最早可追溯至仰韶文化時期,是中國新石器時期應用的建筑技術,其特點是以木材或竹材為骨架,輔以草拌泥填充,成墻后常經烘烤形成紅燒土硬化層,既防潮又增強承重能力,該技術還被證實具有防火功能,草拌泥與膠封材料的結合是早期消防技術的萌芽。木骨泥墻是古人運用的重要的建筑技術,這說明了早在新石器晚期至商周時期,磐石城上就有人類長期生活。

(木骨泥墻遺存)
“新石器晚期至商周時期的人類多選擇臨江、臨河且地勢較為平坦開闊的低海拔地區,而磐石城的海拔高出很多,交通不便,而且離江、河等水源較遠。”楊鵬強認為,磐石城上發現的這一時期的遺存,尤其是木骨泥墻遺存的發現,打破了傳統的認識,為新石器晚期至商周時期人類活動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材料。而且在云陽磐石城周邊分布著舊縣坪、李家壩、絲栗包、大地坪等同時期的遺址,與磐石城遺址遙相呼應。

“磐石城是舊縣坪、李家壩、絲栗包、大地坪周邊海拔最高的山,且山頂地勢平坦,符合先民祭天或者修建祭祀場所距天最近,與天相通的要求,因此我們推測磐石城最早應該是峽江先民祭天的場所。”縣文管所所長溫小華介紹道。磐石城作為峽江地區最早的城寨,兼具軍事和祭祀作用,兩宋以來,磐石城山頂都兼有寺廟和宗祠。此次發現不僅豐富了川渝地區先秦文化內涵,也為研究中國早期祭祀建筑技術和長江上游古代文明提供了新線索。目前磐石城已經列入長江三峽國家考古遺址公園首批實施的項目,有望在后期的考古發掘中發現更多磐石城作為祭天或者祭祀場所的實質性文物。
云陽報第20200806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