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陽網訊(記者 吳迎花 實習生 徐菁)“今天我們在老百姓田間地頭、院子里面,分享鄉村味道,剛剛打開直播……”在我縣,一場由手機和直播掀起的助農熱潮正在改變傳統農業的銷售模式。村干部、種植大戶化身“新農人主播”,通過一根網線、一部手機,將深山里的農產品送往全國餐桌,讓農民的腰包鼓起來,笑容多起來。

走進蔈草鎮蔈草社區,一幅熱鬧非凡的鄉村直播場景映入眼簾。“云陽村播助農團”的成員們正面對鏡頭,熱情洋溢地推介著當地的特色農產品。周邊的種養大戶、個體農戶紛紛帶著自家精心培育的產品前來“展銷”,臉上洋溢著期待與喜悅。
蔈草鎮居民劉祥英說道:“這樣方便了我們農民,也提高了我們的經濟收入。我們到集市上去,不一定每場都銷售順暢,但是每一次來這里幾乎都能賣掉。”她指著自己帶來的一筐翠綠的黃瓜,眼中滿是欣慰。另一位居民李高明也感慨不已:“給我們減少了勞力,我們就沒必要背到集市上去賣,真是幫了我們老百姓的大忙。”她擦了擦額頭上的汗水,臉上露出了輕松的笑容。
這一切轉變的背后,都源于縣農業農村委組織的高素質農民電商培訓班。去年以來,縣里已連續舉辦三期培訓,覆蓋了150多名直播愛好者。這些學員來自不同的領域,有經驗豐富的種植大戶,有懷揣夢想的返鄉青年,還有扎根鄉村的村干部。很多人從對直播一無所知,到如今能夠熟練地面對鏡頭介紹產品,實現了從“門外漢”到“行家里手”的華麗轉身。
縣農業科技信息中心主任彭敏介紹說:“我們舉辦這些電商培訓班,就是希望給鄉村培養一批懂電商、會直播的新農人。通過培訓讓大家掌握直播帶貨的技能,拓寬農產品的銷售渠道,增加農民收入,助力鄉村振興。”培訓現場,專業的講師從直播平臺的操作、產品特點的挖掘到與觀眾的互動技巧,進行了全方位的講解和示范。學員們認真聽講,積極提問,不時拿出手機記錄下重要內容。

51歲的蔈草社區黨支部副書記代興云,是電商培訓的積極參與者和受益者。他學習電商知識多年,憑借著自己的努力和熱情,他的賬號“云哥書記”已擁有2.7萬粉絲。作為“云陽村播助農團”團長,他常常帶著年輕學員深入田間地頭,開展實地教學。從鏡頭表現到產品講解,他耐心示范并講解:“眼神要自然,和觀眾要有互動感;介紹產品時要突出其特色和優勢。”學員們圍在他身邊,認真聆聽,不時模仿練習。
代興云回憶起自己第一場帶貨的經歷,依然激動不已:“第一場帶貨賣了一千多元,當時很有成就感。確實老百姓也高興,他們的瓜果蔬菜能夠通過這種形式實現增收,再也不擔心賣不出去東西了。”
依托短視頻貼近群眾生活、靠近消費市場的優勢,云陽村播助農團以“公益性”為核心,建立了“村干部 +種植大戶”聯動機制。“村播”們活躍在田間地頭、房前屋后,用鏡頭記錄鄉村的四季輪轉,借網絡推介農家的各色特產。
清晨,當第一縷陽光灑在鄉村的大地上,“村播”們就背著設備,穿梭在農田之間。他們用生動的語言描述著農產品的生長環境、種植過程,讓觀眾仿佛身臨其境。目前,已有30個村級視頻賬號開展常態化農產品宣傳工作,一個個充滿鄉村氣息的視頻在網絡上廣泛傳播,吸引了眾多網友的關注和點贊。
云陽村播助農團團員楊菊英真誠地說:“其實我是想通過我的努力,讓更多在外面的那些老鄉們,不管是云陽人還是其他重慶人,吃到我們真正的家鄉味道。這可能也是我的一個初衷。”團員黃琴也感慨地說:“每當農戶說謝謝的時候,我就覺得很開心。”簡單的話語,卻道出了她內心的滿足和快樂。
據了解,云陽村播助農團自成立以來,已開展1600余場次公益助農直播,最高場銷售額達3萬元。為了進一步促進農產品銷售,縣農業科技信息中心建立產銷對接群,將種養學員、電商學員全部拉進群,讓他們互通有無。
在這個群里,每天都有大量的信息交流。“我這里有新鮮的土雞蛋,有需要的聯系我。”“我們家的蜂蜜品質非常好,歡迎大家訂購。”一條條信息如同紐帶,連起了“賣貨人”和“貨主人”,既保證了電商學員隨時有產品賣,又推動了優質農產品銷售順暢。
如今,眾多農產品在對接群里找到了新的出口。一個群,連起了“賣貨人”和“貨主人”,也連起了鄉村與城市、傳統與現代的橋梁。隨著村播助農團走進田間地頭,云陽的農特產品正沖出大山,走向全國,在鄉村振興的舞臺上綻放出絢麗的光彩。
云陽報第20200806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