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夏時節,正是柑橘管護的關鍵期,在人和街道鳳嶺村的千畝柑橘林中,農戶李明樹手拿著水管為果樹澆水。“擱十年前,為爭水鄰里能吵翻天,現在大家都不愁水吃了。”他望向村頭敞亮的黨群服務中心,感慨萬千。這個長江岸邊的山村,十年前還是矛盾交織、上訪不斷的“問題村”,如今已蝶變為產業興、百姓富、鄉風淳的“示范村”。巨變背后,是村黨支部十年如一日抓黨建、強堡壘、辦實事、聚民心結出的碩果。
建強堡壘:從“飲水思源”到“人心歸聚”
2015年之前的鳳嶺村,班子弱,發展步履維艱。轉機始于新班子上任后的自我革新。黨支部下決心優化隊伍,從大學畢業生、致富能手、返鄉能人中選拔優秀人才,3名新鮮血液進入“兩委”,班子年齡降了,學歷升了,活力足了。
(修建畫面 資料圖)
贏得信任的關鍵在于解決群眾心頭之痛。村民飲水難問題困擾多年,成為干群關系的“寒冰”。黨支部書記萬庭軍帶領黨員干部爬遍周邊9條山溝尋找水源,最終在國有林區險坡鎖定目標。隨后,黨員突擊隊頂著酷暑,肩扛手抬運送鋼管,硬是在崇山峻嶺間鋪設了11公里主管和50公里支管。2018年清泉入農家,這根“連心管”不僅解了渴,更讓村民看到了黨支部的決心和能力。
為打破干群“無形之墻”,鳳嶺村在全縣率先拆除了黨群服務中心的物理圍墻,代之以“陽光鳳嶺”的機制透明。創新推行“334”工作法,制定決策事項、小微權力、“四務”公開三張清單,運用“碼上公開”、公示欄、會議三種形式,暢通“碼上評價”、會議、問卷、部門四條渠道。權力運行從“墻上”落到“網上”,曬在陽光下,群眾看得明白、心里敞亮。面對政策疑慮,村干部不推諉,甚至陪著有疑問的村民直奔縣林業局等部門查檔案、對政策,用事實化解心結,曾經的“信訪清單”逐漸變成了“銷項清單”。
黨支部還組建3支“紅巖先鋒隊”,50余名黨員常態化活躍在森林防火、地災巡邏、矛盾調解一線。“遇事找網格、辦事在網格”成為新風尚,80%以上的隱患在網格內通過清單式管理實現閉環解決。鄉賢萬明禮帶領的“勸和隊”,秉持“一杯粗茶換真心”,成功調解土地糾紛等矛盾42起,全村矛盾發生率顯著下降。
產業蝶變:從“土里刨食”到“鏈上生金”
有了民心基礎,發展產業便有了底氣。鳳嶺村黨支部立足長江沿岸、山地深丘的資源稟賦,深度融入云陽縣“五指印江”田園綜合體等戰略機遇,科學擘畫產業藍圖。
一幅立體產業圖景在鳳嶺鋪展,“低山柑橘、中山枇杷、高山枳殼”成為鮮明標識。支部帶領村民改良品種、擴大規模,引入龍眼等新產業,發展蛋雞、肉牛養殖,特色水果種植規模達4200余畝。為把增值收益更多留在村里,黨支部積極延伸產業鏈,引入企業建設洗選線、發展果酒加工。同時,培育13名本土“水果經紀人”和電商達人,將柑橘、枇杷等優質水果銷往全國30多個省市,年加工銷售柑橘8000余噸。
強村富民,集體經濟是核心引擎。村黨支部牽頭成立“重慶五指江風生態農業有限公司”作為運營主體。在籌建農產品加工產業園時,村民曾對噪音、用工有疑慮。黨支部嚴格落實重大事項“三會”制度,通過黨員干部會、片區村民會、施工前會層層溝通。萬庭軍在村民會上攤開設計圖詳解降噪工藝,當場公布崗位清單并承諾80%用工優先本村,疑慮得以化解,村民后來還自愿投工300余人次。如今,這個集果品交易、電商銷售、糧油加工、農機服務于一體的產業園一期已投用,二期加速推進。2024年,村集體經濟收入突破346.3萬元,農戶戶均年收入達9.13萬元,較十年前實現質的飛躍。更可貴的是,在強村公司帶動下,全村57戶低保戶、28戶五保戶、78戶殘疾人戶都發展了特色水果種植,共享發展紅利。
鄉風浸潤:從“矛盾頻發”到“鄰里守望”
鳳嶺之變,不僅是口袋鼓了、村子美了,更是人心暖了、風氣正了。黨支部深知鄉村振興既要塑形,更要鑄魂。
漫步村中,許多農戶大門上懸掛著精心創作的嵌名聯。村民熊道文家門前就有一幅,左邊寫著“和合為要有溫良恭讓行”,嵌著老伴張仲和名字里的“和”字;右邊是“文以載道傳勤儉忠孝風”,嵌著他名字里的“文”字。“對聯嵌著名字,講的是持家做人的道理,天天看,潛移默化。”熊道文說。60副這樣的門聯,巧妙融合傳統文化與村民姓名,成為潤物無聲的文化風景線。
黨支部還大力弘揚“遠親不如近鄰”的傳統美德,倡導鄰里互商、互助、互守、互讓、互美、互愛的“六鄰”工作法。持續優化的鄉風文明積分制,將參與公共事務、鄰里互助、環境衛生、孝老愛親等納入積分范圍。積分可在村委會的“積分超市”兌換實用物品。據統計,2024年,鳳嶺村通過積分兌換制度,為450名村民累計兌換了8.6萬積分,發放了總價值4.3萬元的生活用品。積分制讓無形的文明有了有形的標尺。
“兩山先鋒隊”“兩山宣講隊”“兩山勸和隊”“兩山美化隊”“兩山互助隊”5支特色志愿服務隊伍匯聚了黨員、鄉賢、熱心村民的力量。他們活躍在政策宣講、矛盾調解、環境美化、困難幫扶一線,2024年解決民生難題212件,實現了治理從“干部管”到“大家干”的深刻轉變。村容村貌持續改善,衛生廁所普及率超85%,天然氣覆蓋率超75%,一個生態宜居、民風淳樸的“和美鳳嶺”已然呈現。
站在2025年回望,鳳嶺村的十年巨變,生動詮釋了抓黨建促鄉村振興的真理力量和實踐偉力。組織強,則人心聚;產業興,則百姓富;鄉風淳,則社會安。村黨支部書記萬庭軍,這位“重慶市擔當作為好支書”的獲得者,目光堅定地望向正在建設的冷鏈物流中心和如火如荼的農文旅項目,“我們將牢記習近平總書記囑托,持續用好‘千萬工程’經驗,深化黨建統領,一步一個腳印,讓產業更興旺、村子更和美、鄉親們日子更紅火,在長江岸邊這片熱土上,走穩走好鄉村振興的每一步。”
記者 賀元河 劉琴(實習)
云陽報第202008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