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底,記者隨溫春來到重慶市云陽縣南溪鎮的第一站,不是法庭,而是一家培訓機構。它身處南溪場鎮邊緣一棟居民樓下,四間臨街鋪面從內打通,與群山隔江而立。
這里也是溫春來到云陽工作的第一站——南溪便民訴訟站。彼時這里只有他和一名書記員兩個人,他們租房辦公,室內鼠患成災,網線、電話線常被咬斷。
盡管條件艱苦,但溫春來在這里辦理的3000余起民商案件,無一錯案、無一超審限、無一因案件因處理不當引起當事人上訪和纏訴。同樣也是在這里,他扛著國徽出發,深一腳淺一腳跋涉在泥濘的山道上,去院壩里、去田坎上甚至村民的病榻旁,提供司法服務。
他以法官嚴密的法律邏輯和個人的堅持與細膩,在一次次審判調解中尋找法、理、情的結合點,守護著大山的司法正義、傳承著法治精神,讓法治明燈照亮大山間的路。
將法律的種子一遍遍撒在山間
當記者問起“印象最深的當事人是誰”,溫春來思索很久后說:“太多了,不知從何說起。”
但當溫春來翻開電子卷宗,那些山里人追求公平正義的故事,又一次激起了他的傾訴欲——
2010年冬,一位村干部找上門。其村里有位80歲的婆婆,兒子去世后留下一萬多元在銀行無法取出。那是老人的“保命錢”。
知曉利害后,溫春來隨即前往老人家中,當他踏進昏暗的土屋時,看到老人形容枯槁,蜷縮在屋角。其實取錢程序并不復雜,但是她不懂法律,只能無助地喃喃:“這錢怕是拿不回來了……”老人絕望的眼神,像一根針,扎進溫春來胸膛:“這里是多么需要法律呀。”
溫春來為老人辦完手續,把鈔票放進老人掌心時,婆婆佝僂的背竟挺直了幾分。
山風穿堂而過,第一次獨立辦案的溫春來忽然覺得,同樣曾在基層法庭任職的父親,或許是想通過“春來”兩字告訴他——法律不是冰冷的條款,而是能帶來希望的春汛。
南溪山高坡陡,當地村民居住分散,對法律的認知也比較淺顯,像這位老人一樣的情況并不鮮見。為此在南溪工作期間,溫春來大力推行巡回辦案,將法律的種子一遍遍撒在山間,讓更多大山里的人們,懂得何為法律,何為正義。
但山間小路崎嶇,下雨天更是泥濘不堪。有一次,因為前一天下過雨,泥土松軟,溫春來一行剛經過一個路口,一棵大樹便轟然倒下,巨大的聲響讓人心有余悸。
可溫春來的腳步,沒有因此停止。不知穿爛了多少雙的皮鞋,越過搖晃的吊索橋,溫春來將審判席搬到離群眾最近的地方,將司法服務送到群眾最需要的地方,只有這樣,他才對得起胸前佩戴的法徽和手中拿起的法槌。
一年秋天,溫春來和同事們用半日時間來到南溪法庭轄區最東邊的石門鄉,為一對耄耋老人的離婚案進行巡回審判。山高路遠,群眾看到法官遠行而來,拿出了自家最好的桌椅板凳組成了“迷你”法庭,國徽高懸于農房土墻上。
隨行記者拍下了這一幕,后來這張名為“稻田里的巡回審判”的照片在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的“民主法治”方陣游行時亮相,被中國共產黨歷史展覽館收錄展陳,成為中國基層法治建設的一個小小注腳。
“笨辦法”里的滾燙初心
截至6月13日,溫春來已辦案3900多件,依然保持著所辦案件無一錯案的紀錄。他是如何做到的?
“我只有笨辦法,那就是把案子辦深、辦透。”溫春來說:“有時候司法公正不只在法律條文里,要學會走出法庭,站在一位普通人角度去判斷自己的方案是否合理,是否真正解決群眾的問題。”
他的“笨”解過不少難題。2017年,一對重組夫妻鬧離婚,病重的丈夫向妻子索要經濟補償,妻子則主張把錢給即將高考的親生女兒,也就是男方的繼女。
調解陷入僵局時,溫春來注意到繼女淚流滿面。追問之下得知,她與繼父感情深厚,其實她也擔憂繼父的未來。溫春來以此為突破口,最終促成了一份特殊的調解協議:女方給予男方2萬元經濟補償,但是男方自愿將這筆錢借給繼女,供其上大學使用。
繼女哭著寫下借條,繼父卻未收:“等你畢業后,如果我還在人世,再慢慢還我吧。”那張未兌現的借條,至今壓在卷宗里,無聲訴說一個家庭的坎坷與溫情。
面對棘手的“死案”,溫春來的“笨”更顯威力。2017年,溫春來受理了一起“欠錢案”。
李某承包200余戶村民的土地用于種稻卻失敗,拖欠相關費用后“失聯”。溫春來手里只有李某一個打不通的電話號碼。他未一判了之,而是連續10余天在加班間隙給李某發信息勸說:“這事不能背一輩子,回來處理好了,你自己心里也輕松些。”短信發到第45條,李某終被觸動。
錢到賬那天,溫春來把村民叫來挨個發還欠款。村民圍著溫春來數錢,積怨被笑語取代。
他的“笨”又何止這些。為了讓群眾能隨時找到他,他將個人電話號碼貼在了法庭門口;為了幫助農忙時的群眾,他開設“夜間法庭”“周末法庭”“假日法庭”;為了能給更多大山里的人們提供法律支持,他拒絕了離開基層的機會,一周才能回家一次,且從未主動提出要停止巡回法庭……
為什么?溫春來腦海中浮現出的是被家暴困擾的婦女得知可申訴與丈夫離婚時眼中重燃的期盼;是3名被父母拋棄在法庭的孩子,看到法官時的淚水;是30多名盲人拄著拐杖跋山涉水,只為站在盲人朋友身后支持的努力……
“我想在這守著。”溫春來“笨拙”的忙碌與日漸增多的白發下,是一名法官的滾燙初心。他想守著這些在坎坷命運中寄望法律的人,這些也許永遠無法走出大山卻堅信公道的人。
大山深處有新芽
在南溪工作時,溫春來注冊了一個微信工作號,為當事人提供立案咨詢、訴訟指導,很多已經結案的當事人遇到法律問題,仍會詢問他。
2022年,溫春來調任云陽縣法院副院長,這個好友數達700多人的微信號依然時常閃爍,但明顯頻率下降了許多——因為他們有了新的“咨詢渠道”——新任庭長張青春。
人們從找“春來法官”,變成了找“青春法官”。兩“春”隔山而望,像一場無聲的接力。
其實,溫春來早已不是一個人。
他總結的“春來工作法”已在云陽傳遍,傳幫帶形成的“春來巡回審判團隊”成為云陽法院的一張金名片,他們累計巡回審理各類案件600余件,一對一提供法律服務1300余人次,解決群眾急難愁盼問題100余個。
張青春就是“春來巡回審判團隊”一員,他延續著溫春來的工作習慣:凡是土地糾紛、相鄰糾紛要實地調查,凡是涉及一老一小、殘疾人的案件都要進行巡回審判。
“打一通電話,不如到一次現場;講一遍條款,不如開一次巡回審判。”溫春來的話,被張青春記在心里,他的“笨”辦法、他滾燙的為民情懷,也被張青春記在心里。
而溫春來基于南溪法庭組建的云陽縣人民法院青少年法治教育實踐基地,也在張青春的引導下逐步豐富,讓近萬名留守學生、寄宿學生、鄉鎮農村學校學生能夠深入法庭,提升法律意識。2024年,實踐基地還入選了重慶市青少年法治教育實踐共享場館。
“現在人們懂法多了。”今年,已是張青春留在基層的第7年,他留下的原因與溫春來如出一轍:“這里需要有人守著。”
2021年底,嶄新的南溪法庭建成并投入使用,在離開南溪法庭前,溫春來帶領團隊在新法庭樓下開辟了一個小菜園,如今這個菜園依然被維護得很好,胖乎乎的茄子又熟了,綠油油的豇豆正冒出新芽。
溫春來寬慰地望著它們,無聲佇立了許久。
山風掠過耳際,法庭前后的大山滿目蔥綠。在新時代法治建設中,法治的春天從不會缺席——它只是需要有人,站在寒冬中一直守望。
云陽報第202008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