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巴渝大地東北部,一場以法治化、數字化、信用化為底色的營商環境變革正澎湃涌動。云陽縣創新執起“法治護航”“數字賦能”“信用筑基”三支改革之筆,在不斷擴大的經濟版圖上勾勒出營商新生態,法治服務為企業筑起風險“防火墻”,智慧監管讓項目跑出建設“加速度”,信用變現為鄉村振興注入金融“活水”。
法治護航:從“末端解紛”到“前端護航”
在云陽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典潤千企 法護云陽”普法活動”現場,20余個部門為企業代表提供法律咨詢,來自西南政法大學的專家學者與企業家們共同探討《民法典》在企業合同風險防范中的應用。這樣的場景已成常態——縣司法局通過設立10個基層法治觀測點、30名法治觀察員,開展500余場專項普法活動,為企業精準推送8大類100項違法風險提示清單,構建起“菜單式普法+說理式執法”的全鏈條服務機制。
司法實踐中,云陽法院的創新舉措尤為突出。2024年,針對兩家農業公司歷時五年的77件互訴案件,法院依托交叉集中執行機制,聯合多部門制定“豬場現狀交付+股權清零”方案,最終促成和解并出具《信用修復證明》,助力企業融資重啟關停六年的養殖場,實現年產值千萬元、解決就業20余人。此外,“天平驛站”品牌進駐7家民營企業,三年來提供法律咨詢90余次、解決糾紛23起,將司法服務延伸至企業一線。
數字賦能:從“人盯人”到“云監管”
走進重慶農高宏霖食品有限公司,高清攝像頭將生產畫面實時傳輸至“陽光食品”監管平臺。這是云陽推行“風險+信用+智慧AI”分級監管的縮影,通過綜合評定企業信用風險等級,對低風險企業實施非現場監管,減少現場檢查頻次,讓合規企業專注發展。
在重點項目推進中,“云陽縣重點項目調度平臺”發揮關鍵作用。東部新城電力工程因群眾阻工亮起“紅燈”后,平臺立即觸發預警,縣發展改革委三天內召開專題調度會化解矛盾。該平臺通過五色預警、節點監測,累計推動解決78個問題,46個項目提前1個月開工,成為項目建設的“智慧中樞”。
信用筑基:從“數據孤島”到“生態閉環”
云陽積極探索數字賦能“三農”信用融資改革,歸集涉農數據3500余萬條,創新“裕農快貸”“惠農e貸”產品,農戶貸款年利率從4.25%降至3.25%,授信覆蓋率從不足1%躍升至45%,帶動新增家庭農場593家,農民收入增長6.5%。在政務服務領域,“無證明窗口”覆蓋104個事項,累計免交材料3萬余件;信用修復“免申即修”惠及近4000戶個體工商戶,形成“越誠信越便利”的正向激勵。
針對企業賬款拖欠難題,云陽建立長效機制,清單化化解糾紛,2024年完成78件信用修復;同步開展“營商清障消梗阻”專項行動,設置30處“碼上舉報”監測點,推動解決涉企問題39件,構建起“數據共享、全域覆蓋”的信用監管網絡。
如今的云陽,正以“一地一標三區兩城”建設為藍圖,通過法治化手段破除壁壘、數字化技術提升效能、信用化體系激活動能,以營商環境“軟實力”“鍛造高質量發展”“硬支撐”,讓“近者悅遠者來”的營商沃土,持續生長出更具想象力的經濟圖景。
記者 賀元河 劉婷
云陽報第202008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