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11日,云陽世界地質公園正式躋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地質公園名錄,成為全國第49個、重慶第1個世界地質公園。4月18日,云陽世界地質公園新聞發布會在北京國家會議中心隆重舉行,向全國乃至世界展示“萬里長江·天生云陽·世界龍鄉”的獨特魅力,也是積極探索地質遺跡保護與利用模式,以東方智慧書寫生態文明的全球答卷的縮影。
圖 程建銘/攝
云陽是一座從恐龍脊背上走來的城市,“因四時多云、山水之陽”而得名。龍缸天坑垂直落差達335米,見證著青藏高原隆升對長江流域的塑造;普安恐龍化石群近5000枚化石的埋藏序列,完整重現中侏羅世生物大滅絕前的生態圖景......這片占地3636平方公里的土地,以跨越億年的地質史詩、舉世罕見的恐龍化石群和鬼斧神工的喀斯特地貌,向世界呈現了一幅地球演化的壯闊畫卷。
頌造化之神奇,謀區域之常興。世界地質公園與世界遺產、世界生物圈保護區并稱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三大旗艦品牌,其核心理念是“保護、教育和可持續發展”。自“創世”工作開展以來,重慶市、云陽縣積極探索符合當地實際情況、彰顯地域特色的地質遺跡保護與利用模式,有力推動生態旅游、綠色產業、鄉村振興等深度融合,讓文化和自然遺產成為群眾增收富礦,形成了保護與發展的良性互動。
圖 程建銘/攝
黨的二十大報告明確指出,中國式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作為重慶市首個世界地質公園,云陽世界地質公園的全球認證具有里程碑意義。它不僅是我市地質遺跡保護取得的一項世界級突破,更是我們深入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高效統籌自然資源保護與利用取得的一項標志性成果,對于重慶進一步扛牢上游責任、展現上游擔當,更好發揮示范作用具有深遠影響。它證明了守護綠水青山不再是經濟發展的代價,而是新質生產力的源泉;地質生態資源的精細化運營既能守護地球年輪,也能孕育新的文明形態。在這里,科學精神與人文情懷交織,傳統智慧與現代科技共振,古老的地質密碼正被轉化為人類可持續發展的通用語言。
圖 程建銘/攝
不墨長江畫,無弦恐龍音。從默默無聞到世界矚目,云陽世界地質公園的進階之路,既是對“兩山論”的鮮活詮釋,也是加快打造美麗中國建設先行區和推動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的生動實踐。今日之云陽,正以地質遺產為紐帶,連接科學與人文、歷史與未來、中國與世界。當保護生態的自覺融入發展基因,這片山水孕育的,終將是人與自然共贏的美好未來。
記者 劉沖
云陽報第202008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