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長江之畔、七曜山下,云陽世界地質公園如一顆鑲嵌在喀斯特地貌中的明珠,以天坑、地縫、溶洞等鬼斧神工的自然奇觀聞名遐邇,而在這方神奇的土地上,清水土家族鄉恰似一枚璀璨的文化琥珀,將土家先民的智慧與風情封存千年。當地質公園的壯美山水與土家民俗的獨特魅力交織,便形成了一封穿越時空的“土家請柬”——它邀請世界走進這片充滿生命力的土地,聆聽山與歌的和鳴,觸摸傳統與現代的共振。
山水之間的“土家交響”
清水的山水是靈動的樂譜,土家人則是天生的樂手。在田間地頭,薅草鑼鼓如驚雷滾過山谷,領唱者高亢的嗓音與鏗鏘的鑼鼓聲交織,指揮著集體勞作的節奏。這種起源于古代巴人時期的古老說唱形式,將山歌、土語與戲曲熔于一爐,既有“天上明晃晃啊,地下水凼凼啊”的豪邁號子,也有“妹在田里薅雜草,哥在坡上唱山歌”的細膩情愫。70多歲的陳全海仍能敲響祖傳的鑼鼓,而50余歲的陳宗文作為薅草鑼鼓的傳承人,帶領年輕一代讓這項市級“非遺”在新時代煥發生機。
夜幕降臨,竹臺孝歌的旋律在吊腳樓間流淌。區別于傳統孝歌的哀傷,竹臺孝歌以五聲徵調式唱出對生命的敬畏,高亢的“顛音”里藏著豁達,合唱歌詞中盡是家長里短。當五至七名漢子圍坐火塘,皮鼓與大鑼的節奏穿越百年,訴說的不僅是對先人的追思,更是土家人“生死同歌”的生命哲學。
這些根植于勞作與生活的聲音,是土家人與自然對話的密碼。正如山間的云霧纏繞著峰巒,音樂與舞蹈也早已融入土家兒女的血脈,成為他們表達情感、凝聚族群的精神紐帶。
“非遺”里的土家美學
在清水,每一件手工藝品都是一部流動的歷史。土家織錦“西蘭卡普”在古老的腰式斜織機上穿梭,十六道工序編織出“花鋪蓋”的絢爛——“西蘭”是鋪蓋,“卡普”是繁花,飛針走線間,飛禽走獸、山川草木、祖先傳說、生活風俗一一浮現,織就土家人的精神圖譜。“西蘭卡普”為國家級“非遺”,與蜀錦、云錦、宋錦、壯錦并稱“中國五大名錦”。這項技藝,如今正從吊腳樓的火塘邊走向世界舞臺,成為解讀土家文化的“活化石”。
樹根在匠人手中重生,便成了土家根雕。起源于康熙年間的技藝,歷經三百多年傳承,形成了“脫脂、去皮、干燥、定型”等八大工序。每一件根雕都保留著木材的天然紋理與殘缺之美,正如土家人敬畏自然、順應天成的生存智慧——樹皮的褶皺是時光的印記,樹結的疤痕是歲月的饋贈,無需過多雕琢,便是最動人的藝術。
飲食文化更是土家美學的味覺呈現。土家“女兒茶”的故事藏在茶香里:遠嫁的女兒采摘古茶樹的“茶精”“茶茸”,制成“香芬超逸、耐泡久品”的炒青茶,回門時敬奉父母;茶樹則隨嫁妝扎根異鄉,見證著親情的延續。而壇子豆腐乳的制作堪稱“舌尖上的非遺”:高山黃豆經石磨、柴火灶的淬煉,在5~10℃的低溫中植菌乳化,裹上本地辣椒、花椒,再以白菜葉包裹入壇,半月后開壇,鮮香麻辣在舌尖綻放,是土家人對“時間味道”的極致詮釋。
從古老習俗到時代新章
吊腳樓里的火塘,映照著清水土家人的生活變遷。曾經“姑娘往外嫁,單身漢成坨”的窮鄉僻壤,如今已成為“中國森林氧吧”“全國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單位”“重慶市農家樂示范鄉鎮”。龍缸景區的云端廊橋懸挑千米,將天坑奇景展現在世人眼前;歧山草原的風電葉片旋轉著綠色能源,與古老的擺手舞共舞。
每年盛夏的“土家女兒會”,是這場古今對話的高潮。當篝火在哈格咋廣場燃起,土家幺妹身著“琵琶襟”上衣、“八幅羅裙”,與阿哥對唱山歌,跳起“東方迪斯科”擺手舞。攔門酒、拋繡球、搶親挑戰等民俗表演中,游客們沉浸式體驗“以歌為媒,自主擇偶”的古老婚俗,感受土家人對愛情的熱烈與直白。“非遺”項目展演、長桌宴上的豆腐乳與“女兒茶”,更讓文化體驗從視覺延伸到味覺、觸覺,成為海內外游客難忘的“土家記憶”。
在傳承中創新,是清水的生存之道。年輕的傳承人將薅草鑼鼓搬上舞臺,與現代音樂碰撞出火花;電商平臺讓“女兒茶”、壇子豆腐乳走出大山,成為網紅伴手禮;民族小學里,孩子們在課間操跳起擺手舞,用童聲傳唱竹臺孝歌。當古老的習俗與5A級景區、康養產業融合,土家文化不再是博物館里的展品,而是鮮活生長的生活方式。
當土家風情遇見世界目光
清水的變遷,是一部微縮的中國少數民族發展史詩。從“土瘦石頭多,天旱無水喝”到“綠水青山游客多,田間地塊是林果”,這里的人們用雙手改寫命運,更以開放的姿態擁抱世界。江龍高速的建設,將縣城至清水的車程縮短至三四十分鐘,讓“養在深閨”的土家風情觸手可及;連續八屆的女兒會吸引澳大利亞、英國等國際游客,讓擺手舞的鼓點敲響在世界舞臺。
地質公園是自然的饋贈,而土家文化則是人文的瑰寶。當二者在云陽交疊,便形成了獨一無二的“雙遺產”魅力——你可以在清晨徒步龍缸天坑,感受億萬年地質運動的震撼;也能在傍晚走進土家院落,圍坐火塘聽一曲薅草鑼鼓,嘗一口“女兒茶”泡制的土家油茶湯。這里的每一處風景、每一項習俗,都是這封“土家請柬”上的燙金文字,訴說著“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的中國智慧。
當土家風情遇見世界目光
清水的變遷,是一部微縮的中國少數民族發展史詩。從“土瘦石頭多,天旱無水喝”到“綠水青山游客多,田間地塊是林果”,這里的人們用雙手改寫命運,更以開放的姿態擁抱世界。江龍高速的建設,將縣城至清水的車程縮短至三四十分鐘,讓“養在深閨”的土家風情觸手可及;連續八屆的女兒會吸引澳大利亞、英國等國際游客,讓擺手舞的鼓點敲響在世界舞臺。
地質公園是自然的饋贈,而土家文化則是人文的瑰寶。當二者在云陽交疊,便形成了獨一無二的“雙遺產”魅力——你可以在清晨徒步龍缸天坑,感受億萬年地質運動的震撼;也能在傍晚走進土家院落,圍坐火塘聽一曲薅草鑼鼓,嘗一口“女兒茶”泡制的土家油茶湯。這里的每一處風景、每一項習俗,都是這封“土家請柬”上的燙金文字,訴說著“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的中國智慧。
赴一場跨越山海的邀約
清水土家族鄉的存在,是對“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最好詮釋。當世界地質公園的石碑矗立山間,當土家兒女敲響鑼鼓、展開“西蘭卡普”,他們早已準備好以最熱忱的姿態迎接八方來客。這封穿越時空的“土家請柬”,承載的不僅是山水之美、民俗之韻,更是一個民族對世界的開放與包容。來吧,走進云陽世界地質公園,走進清水的吊腳樓與火塘,讓土家風情在你心中留下永不褪色的印記——因為在這里,每一個微笑、每一聲歌謠,都是對世界的深情呼喚:“遠方的客人,請你留下來!
記者 李旭忠
云陽報第202008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