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6點多,天剛蒙蒙亮,在登云梯一個不起眼的梯道旁,“眼鏡牛肉面”已飄出陣陣香氣。老板付祖林站在熱氣騰騰的鍋前,手中的長筷熟練地攪動著面條。
“老板,二兩牛肉面。”
“要得,還是老樣子嘛。”
老顧客熟門熟路地坐下,付祖林笑著應聲,抓起一把面丟進沸水中。不一會,一碗熱氣騰騰的牛肉面就端上了食客的餐桌。
這家小面館,是云陽人口中的“寶藏面館”,它從老縣城的巷口搬到新城的梯道口。20多年來,煮面的師傅在變,但是灶臺上的火焰依舊,“眼鏡牛肉面”的招牌,早就不只是一種味道,更是一代云陽人的記憶。從老城到新城,變的是地址,不變的是這口麻辣鮮香,和每天清晨雷打不動的“老規矩”。
漂泊半生與面結緣
“眼鏡牛肉面”的老板付祖林今年51歲,老家是云陽鎮民強村。14歲時,他便已經開始走南闖北,年輕的時候學過木匠,做過家具,待過工地······用付祖林的話來說就是,“什么賺錢就干什么”。
2018年,在親戚的邀請下,付祖林與妻子胡成榮前往安徽學做面條,正式與面條結緣。對于這位曾經的“門外漢”來說,做面并非易事。
每天凌晨1點,付祖林便起床開始做面。做面時需要多少面粉、要加入多少水、怎么樣才能讓面條更有勁道······這些都讓他有點摸不著頭腦。
“有時候睡覺的時候都在想怎么做面。”付祖林說,步驟很繁瑣的時候,他就記筆記,不時翻看,在慢慢地摸索下,2個月后他便能夠自己獨立做面條了。就這樣在安徽做了一年面條之后,付祖林又與妻子一起輾轉到青海打工。
“云陽面工”聞名全國,每年都有數萬人像付祖林這樣的勞動者走向各地,將云陽鮮面的招牌掛遍街頭巷尾。2022年,付祖林與妻子前往陜西,在寶雞市渭濱區高家鎮符家村的一個農貿市場,租下了一個攤位,賣起了鮮面。
有了之前做面的經驗,付祖林的面條生意可以說得上是風生水起。“雖然很累,但是覺得日子很有盼頭。”付祖林說每天他跟妻子都在壓面、做面、送面,生意還不錯,每天的1000斤面在下午一點就售空了,在寶雞的時候,年純收入有40多萬元。
接過老招牌守護老味道
2024年4月,為了照顧家中老人和孩子,付祖林決定回到云陽,恰巧“眼鏡牛肉面”老板舒光平剛好也有轉讓店鋪的想法,于是便邀請付祖林接手了店面。
接手面館并非易事,煮熟面與做鮮面大相徑庭。湯底的熬制、牛肉的火候、調料的配比,每一項都是學問。如何做出維持了20多年的味道并不是一件易事。
“開了幾十年的店,如果在我手上弄丟了,傳出去多丟人。”付祖林說,要考慮到顧客的口味,兼顧大家的喜好。
接手面館之后,在師傅舒光平的帶領下,付祖林開始了新的學習之旅。每天凌晨三點,當城市還在熟睡,他便開始忙碌起來,輕手輕腳地穿過昏暗的后廚,用長柄勺緩緩攪動一鍋熬制的牛肉,乳白的蒸汽在燈光下暈開一片暖光。
“開始要不就是熬淡了,要不就是熬咸了。”付祖林說,印象最深的便是師傅說:“你再煮不好的話,給你一瓢瓢,打你腦殼上。”
一碗牛肉面的味道,不僅僅取決于面條的口感,最重要的還有熬制的湯底以及牛肉的軟硬。學了近一個月后,付祖林便開始慢慢掌握了熬制的訣竅,2024年5月2日,他便正式接手了“眼鏡牛肉面”。
為了保持口感的穩定,師傅舒光平并沒有立馬放手,而是在繼續“幫襯”了半個多月后,付祖林才開始真正獨當一面。“火候差一分,味道就少一寸。”這是師傅臨走前反復叮囑的話,他一直記在心中。
“開始的時候有些客人不要蔥,有些客人不要香菜,轉頭就忘記了。”付祖林便只有逼自己多記,有時候妻子也會提醒,慢慢地一切便開始步入正軌。
一碗面的煙火一輩子的牽掛
對于云陽人來說,一天的生活從早上一碗熱騰騰的面條開始。夾一口面,嘬住一頭,輕輕一吸,裹著湯汁的面條,夾帶著些蔥花、辣椒,順口滑溜入肚,味道極佳。而“眼鏡牛肉面”的食客們,更是沖著這碗牛肉面而來。
早上六點,天空漸漸漏出魚肚白,后廚的工作基本已經準備就緒,面館已經飄出勾人的香氣,閑下來的付祖林便開始給自己煮上一碗牛肉面。“每天早上我自己都要吃一碗牛肉面,不然自己心里就沒底。”付祖林說,這是從接手面館以來雷打不動的規矩,自己嘗過之后,才知道味道如何。
接近七點,巷子里面的人慢慢多了起來,許多食客的“老規矩”付祖林都了然于心。老食客們循著記憶里的味道來此,熟稔地喊著“老樣子”,這些細碎的要求,漸漸都成了付祖林心里的“味覺地圖”。
“我最喜歡的就是他的牛肉面,面很勁道,牛肉也很軟和,我們老年人很喜歡。”老食客李先生說道。
接手店一年以來,付祖林在日復一日中將20多年來的老味道傳承,成為了許多云陽人心中的“寶藏面館”,也成為了許多游子心中的牽掛。許多人從外地回來的第一件事,便是要來到店里吃上一碗牛肉面,這碗牛肉面似乎也成為了他鄉與故鄉的無形紐帶。
“好多人專門來吃,之前有人專門開車幾十公里過來,當時都已經在收店了,但是我還是給他煮了一碗。”付祖林告訴記者,有時候這不僅僅是一碗面條,更是一種牽掛。
午后歇業時,付祖林與妻子收拾著攤位,他突然發現,那些熬湯的深夜、手忙腳亂的清晨,還有食客們滿足的咂嘴聲,已經讓這間小店成了新城故事里的一頁。二十年如一日的灶火,是云陽人走到哪兒都忘不了的那口熱乎氣。
記者 劉婷 向鵬城 夏紅芳
云陽報第202008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