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長江與彭溪河交匯處,云陽正以美食為媒,向世界講述“舌尖上的巴渝故事”。董老四包面店的門“吱呀”推開,蒸騰的熱氣裹挾著油辣子的辛香撲面而來;云安鎮羊雜一條街上,羊雜湯鍋的鮮醇混著麻辣味在空氣中交織;故陵鎮的麥子粑作坊里,新磨的麥粉經過發酵,用桐子葉包裹,在柴火灶上蒸出麥香……這座依山傍水的城市,正以一碗包面、一鍋羊雜、一塊麥粑,向世界講述巴渝飲食文化的根與魂。
董老四包面:四代人的“元寶”傳承
“老板,兩個大碗,一清一紅!”“紅湯,多放點辣椒!”早上7點半,云江大道旁的董老四包面店迎來早高峰。今年70歲的向有萍坐在餐臺前,雙手翻飛如蝶,幾秒鐘便捏出一個“元寶”狀的包面。她的兒子董俊成則在廚房里忙活,包面下鍋,面皮透出粉色的肉餡時迅速撈出,淋上紅亮的油辣子,香氣瞬間盈滿小店。
這家老店已有超過百年的傳承,是云陽人心中“包面江湖”的標桿。第一代傳人董明惠以“皮薄如紙、肉鮮似泉”的手藝聞名,因在家中排行第四,店名便定為“董老四”。一直以來,包面的配方始終如一,豬前腿肉半肥半瘦,面皮搟至透光卻不失韌勁,油辣子用本地紅辣椒炸制。“食材差了半點兒,老顧客一口就能嘗出來。”向有萍說。
2014年,董俊成從母親手中接過“接力棒”。他每天凌晨4點到店熬骨湯、炸油辣子,十年如一日。2019年,云陽董老四包面店上榜了“重慶老字號”品牌。百年不變的味道,不僅是云陽最具代表性的特色美食,也是不少云陽人思念家鄉的味道。
云安羊雜:百年湯鍋里的市井江湖
“老板,煮個羊雜火鍋,還要兩碗羊雜面!”“好嘞!馬上來!”上午11點,云安鎮羊雜一條街人聲鼎沸。10余家老店沿街排開,羊雜湯鍋的鮮香與麻辣味在空氣中碰撞。羊肚爽脆、羊肺綿軟、羊腸彈牙,配著土豆、木耳在紅湯中翻滾,食客們圍坐桌邊大快朵頤。
云安羊雜的興起與鹽業密不可分。明清時期,云安鹽場工人常在寒冬以羊雜暖身,逐漸形成“一鍋煮百味”的吃法。周老娘羊雜店老板透露秘訣:“羊雜去腥需用鹽井水反復搓洗,底湯要用羊骨熬足6小時。”2023年,云安羊雜制作技藝入選縣級非遺。
“去年春節,這里堵了3公里,全是來吃羊雜的!”云安鎮工作人員回憶,為應對爆單,店家們發明了“生包湯鍋”——顧客買回半成品,在家燙菜下面,既留住了味道,又拓展了消費場景。如今,云安羊雜日均銷量超5000斤,更吸引重慶主城區食客驅車百里專程打卡。
故陵麥子粑:桐葉包裹的鄉愁密碼
“麥子粑,故陵麥子粑……”在長江南岸的故陵鎮,吆喝聲在大街小巷回響。清晨六點,麥子粑老板彭大姐將發酵整夜的面團揉進紅糖與綠豆,裹上帶著露水的桐葉,柴火灶上升騰的蒸汽里,麥香與木香交織成記憶里的童年味道。
這項入選縣級非遺的手藝,藏著長江農耕文明的密碼,選用本地小麥古法磨粉,以桐葉替代蒸布,既鎖住水分,又賦予植物清香。據資料記載,舊時船工遠行前必帶麥子粑充饑,桐葉的天然防腐特性讓食物能保存三日不壞。
午后,故陵鎮青石巷深處,彭大姐將發酵好的麥團輕輕碼入竹蒸籠,柴火灶上白霧繚繞,竹木清香混著麥香漫過檐角?!耙绕崭刹沤疑w,這樣麥子粑才松軟彈牙。”她說著掀起籠屜,麥子粑沁著水光,用桐葉托著遞給游客,“趁熱吃,麥子的清甜全在里頭了?!?/p>
羊腳腳與牛腳腳:蹄筋里的江湖豪情
如果說羊雜是云陽的“文脈”,那么散落在山崖邊的“羊腳腳”則是野性基因的爆發。傍晚,云陽“美食夜市”燈火通明。云陽羊腳腳的攤主老趙掀開高壓鍋,羊蹄的膠質與桂皮、八角在紅湯中交融,香氣勾得食客挪不動步。
而在30公里外的蔈草鎮,牛腳腳則是另一番風味。選用黃牛蹄筋,加入豆瓣醬、泡椒慢燉3小時,再以砂鍋保溫上桌?!笆E草牛腳腳的辣是‘暗勁’,初入口溫和,后勁卻讓人冒汗?!崩鲜晨蛣⒔ㄜ娫u價。2024年,兩家“腳腳”雙雙入選“重慶地標菜”,縣餐飲協會牽頭制定標準工藝,推動規模化生產。
“這些‘邊角料美食’能火,靠的是物盡其用的智慧?!毕嚓P人員介紹。過去,羊蹄、牛蹄多被棄用,而云陽人化平凡為神奇,以重口味調和粗獷食材,恰如巴人骨子里的江湖氣魄。
云陽,這座依偎在長江臂彎里的城市,藏著太多讓人停不下嘴的滋味。翻飛的包面皮裹著四代人的光陰流轉,羊雜湯鍋里沸騰著鹽工后裔的江湖豪情,桐葉麥香里沉淀著長江船工的歲月沉香。云陽人將山河饋贈化作舌尖風物,在搟面杖與鐵鍋的碰撞中,傳承著巴渝大地最熾熱的生存智慧——無論是百年老店對初心的堅守,還是路邊攤主對食材的妙用,都浸透著這片土地特有的韌勁與靈性。
當非遺技藝遇見市井煙火,當古法傳承碰撞現代創意,云陽美食早已超越果腹之需,成為解碼巴文化的味覺密鑰。那些在滾油里翻騰的辣椒,在柴灶中蒸騰的麥香,在砂鍋里慢燉的蹄筋,都在訴說著一個真理:最動人的美食傳奇,永遠生長在尋常百姓的灶臺上。而這,僅是云陽美食江湖的幾縷香氣,還有彭溪河畔的扣碗香、深巷飄來的醪糟甜等更多帶著體溫的滋味,正等待人們用味蕾丈量這座城市的千年風華。
記者 鄭紅均
云陽報第202008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