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陽網訊(記者 李新春 吳迎花)從無到有,從熟悉的工業領域轉身來到團壩村投身農業,從茶園荒地到產業示范園,李春用六年時間書寫了一段逆襲傳奇。她的經歷印證著,返鄉創業不僅是情懷驅動,更是對鄉村價值的再發現。在鄉村振興的浪潮中,李春正用雙手書寫著屬于自己的精彩篇章。
少年離鄉,初嘗創業艱辛
在桑坪鎮團壩村云如山茶園,40歲的李春正穿梭于綠意盎然的茶樹間,指導工人采茶。“我們頭采的標準是一芽一葉,二采的標準就是一芽兩葉。”她熟練地講解著,而這看似平常的指導,背后是24年摸爬滾打的奮斗歷程。
李春的創業之路始于年少時的艱難。“因家庭經濟困難,16歲便踏入社會。”回憶往事,李春眼中流露出一絲遺憾。她輾轉廣東、深圳、江蘇、浙江湖州等多地務工,進過工廠流水線,做過飯店服務員,當過商場營業員,積累了豐富的社會經驗,還積攢了一定的資金。
27歲那年,憑借多年的積累和對市場的敏銳把握,李春在浙江湖州創建了燈具照明公司,開啟了第一次創業之旅。
“在創業的日子,壓力很大,但也讓我學會了如何經營管理,為后來的發展打下了基礎。”回憶起那段創業時光,李春說道。盡管面臨諸多難題,但她憑借著頑強的毅力和誠信經營的理念,逐漸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站穩腳跟。
返鄉創業,在困境中砥礪前行
2019年,桑坪鎮通過招商引資聯系到了李春。懷揣著對家鄉的熱愛與牽掛,她決定回到家鄉重新創業。
“小時候很想翻過無量山,走出大山,外面打拼多年后,覺得故鄉才是家。”李春說,她看到安吉白茶能帶動當地老百姓致富,便決心將這片“致富葉”帶回團壩。
然而,創業初期困難重重。起初,村民對李春的計劃心存疑慮,土地問題就成為首要難題。
“村民認為我們把土地占為己有,沒想到我們是回來帶動就業的。”李春無奈地說。她只能租到零散的茶地,土地分布不均、地形復雜,給茶園的規劃和建設帶來了極大的困難。好在當地政府積極協調,幫助她解決了土地流轉問題,讓村民們逐漸理解并支持她的創業計劃。
除了土地問題,農業投資周期長、見效慢的特點也讓李春面臨著巨大的資金壓力。從土地整理、茶苗種植到基礎設施建設,每一個環節都需要大量的資金投入。隨著項目的推進,資金消耗遠超預算,李春一度陷入迷茫,但她堅信,團壩村的地理優勢一定能孕育出優質茶葉。
為了掌握種茶技術,李春不辭辛勞,跑遍了全國各地的各大產茶區,向經驗豐富的茶農請教茶樹的栽培和管理技巧,學習茶葉的加工工藝和質量控制方法,參加茶葉評審、制茶、茶藝培訓。“每個工序我們都去學習,種茶我們也慢慢研究。”
但農業靠天吃飯,自然災害是巨大挑戰。2023年和2024年的高溫天氣,讓烈日下的茶樹逐漸枯萎。李春心急如焚,組織員工購買設備從遠處取水灌溉,效果不佳后又投資五六萬元安裝自動化噴水設備。下雪天也會影響茶園,尤其是采茶季,讓茶葉產量和質量下降。
面對天災,本來兩到三年就應該盈利的茶廠,遲遲無法營收,李春想過放棄,可一想到初心,又咬牙堅持,不斷加強茶園基礎設施建設,提升應對災害的能力。
破繭成蝶,帶動鄉村振興
經過多年的努力和堅持,李春的付出終于得到了回報。如今,她創立的重慶云如山茶葉有限公司已頗具規模,成為當地產業發展的亮眼名片。
公司占地3余畝,擁有現代化綠色生產廠房和先進設備,流轉土地230畝,種植了黃金芽、黃金葉、白茶等多個優質茶葉品種,并致力于對2000余畝原有古樹茶的培育,讓珍貴的茶樹資源重煥生機。
目前,茶園每年產出茶葉近4噸,創造了約400萬元的年產值,經濟效益十分顯著。
在發展模式上,公司采用“企業+村集體+農戶+基地”的運營模式,將企業發展與村集體、農戶緊密相連。這種模式不僅極大地提高了土地利用率,還為周邊村民提供了豐富的就業機會,帶動了100多人實現務工增收。
為進一步提升茶葉品質,公司積極引入先進設備,與權威茶葉專家展開深度合作。2024年,公司采摘古樹茶制作成紅茶,這款紅茶憑借獨特的口感和卓越品質,成功獲得重慶非遺協會的認可,申報了非遺,這無疑是對公司茶葉品質的高度肯定。
自去年起,公司步入發展的正軌,茶葉不僅暢銷浙江等傳統茶葉主產區,還在云陽開設了品牌專賣體驗店。在這里,消費者不僅能品嘗到各類優質茶葉,還能深入了解茶葉的種植、加工工藝以及茶文化知識。
但李春的志向遠不止于此,她將目光投向縣內豐富的荒野古樹茶資源,計劃將這些散落山間的寶藏收集起來,制作成獨具特色的綠茶和古樹紅茶,進一步豐富公司產品線。
李春滿懷憧憬地說:“我希望生態有機茶能走進千家萬戶,讓更多人品嘗到優質好茶。我們努力發展茶產業,不僅是為了企業壯大,更是希望能為家鄉帶來更多改變。”
從工業領域跨界到農業領域,李春完成了從企業家到新農人的華麗轉身,她以一片小小的茶葉為依托,帶動一方產業蓬勃發展,在鄉村振興的浪潮中書寫了屬于自己的精彩篇章。
云陽報第202008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