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全過程人民民主是中國式現代化的本質要求。黨的十八大以來,我縣圍繞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有機統一,統籌推進民主協商、民主監督、基層民主、法制建設等方面改革,健全全過程人民民主的制度機制,為奮力譜寫中國式現代化重慶篇章云陽實踐提供民主與法制保障。
深化基層民主制度改革
創新推動平臺迭代升級
創新完善基層人大會議制度,四個街道建立居民議事會議制度,鳳鳴、黃石、清水、巴陽四個鄉鎮試點人大代表季會制度。健全人大民意表達平臺和載體,探索開展重點民生實事項目人大代表票決機制,票決縣級民生實事項目12件、鄉鎮358件。
推動代表家站點優化布局、拓展功能,探索到企業、社區設立“彬彬有‘你’”“芯聯心”“真心暄”等一批代表工作室,引導代表常態化進家進站履職,收集意見建議1300余條,人大代表作為黨和國家聯系群眾的“橋梁”作用進一步彰顯。
探索國資管理“小專題”監督,對“三攻堅一盤活”改革突破推進情況開展跟蹤問效,建立聽取和審議政府債務管理情況報告制度,國資、債務管理情況監督實現制度化、常態化。
推進人大數字化改革,將規范性文件報備、形式審查、實質審查、審查終結、入庫展示、監督復盤等環節納入一體化管理,實現對規范性文件協同處理和在線監督,人大工作活力得以不斷釋放。
聚焦協商民主機制改革
強化委員聯系界別群眾
迭代升級“渝事好商量”和委員工作室建設作為重點改革任務,新建綜合性委員工作室1個并成功掛牌為市政協委員工作室,打造醫藥衛生界、農業界、北部新區商圈個性化委員工作室3個,升級改造“渝事好商量”基層協商議事室、民生議事廳、鄉村議事堂共21個,構建起“橫向到邊、縱向到底、網絡全覆蓋”的委員履職平臺。
出臺《政協云陽縣委員會委員履職評價辦法(試行)》《委員工作室建設實施方案》,制定閉環落實、成果轉化、考核激勵等制度,建立“定期協商、全程跟蹤、效果評價”協商機制,構筑起委員聯系界別群眾的“四梁八柱”。
常態化開展社區協商、院壩協商、田間協商等40余場次,協商解決城區無障礙設施建設、下巖寺消防通道建設等民生問題60余個,展現了協商民主的生機與活力。
完善大統戰工作格局制度改革
用好“議政”直通車
為建言獻策提供制度保障,制定《中共云陽縣委2023年度政黨協商計劃》《中共云陽縣委2024年度政黨協商計劃》,對會議協商、約談協商、書面協商進行了統籌安排,推動民建云陽支部、縣工商聯和無黨派人士確定調研主題、開展調研活動、形成調研報告,并就嚴格協商程序、注重協商反饋、營造良好氛圍、加強督促檢查四個方面提出了工作要求。
制定《關于推動黨外人士建言獻策工作實施方案》《黨外代表人士積分管理辦法》,逐步完善議政建言“直通車”機制。深化“同心向黨”系列品牌,不斷優化《同心直通車》專刊。共計收集建言獻策260余篇,被市委統戰部采用10篇,被中央部委刊物采用1篇,獲得市領導肯定性批示2篇。
圍繞基層治理體系改革
優化社會治理體制機制
健全基層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制度,立足縣內案多人少矛盾突出、群眾訴求日益多元化、傳統的公益律師調解作用發揮不明顯等問題,創新性建立律師市場化調解制度,掛牌5家律師調解工作室,遴選56名律師組建律師調解員人才庫。
目前,已委派100余件案件開展律師調解,律師市場化調解機制順暢運行,當事人訴訟成本降低50%,律師市場化調解效率相較于傳統公益調解高出30%,市場化解紛效率顯著提高。
深化產業工人隊伍建設改革,依托云商會成立云陽縣面業工會聯合會,工會、協會、商會“三會”共同推進,已建成4個鄉鎮面業聯合工會,吸納面工2萬余人加入工會組織,引導面業行業規范化發展。
聚焦職工需求,強化服務陣地,大力推進“會、站、家”一體化建設,統籌打造江南文旅融合發展增長極陣地建設示范片,全面建成大型服務職工綜合體,累計建成43個總工會、11個行業工會、480個聯合工會、327個企業工會,現有會員近20萬人。常態化組織職工開展文體藝活動、勞動和技能競賽、教育培訓等,大力提升了職工民主參與度,提高了行業治理實效。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科學謀劃了中國式現代化、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總體部署、戰略安排、目標任務和主攻方向。縣委深改委民主與法制領域改革專項小組將結合工作實際,持續迭代升級改革目標、改革項目,及時更新調整改革重點內容、改革思路舉措等,縱深推進民主與法制領域改革,為山區庫區強縣富民現代化建設提供強勁動力。
云陽報第202008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