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是全面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開局之年,是“十四五”規劃承上啟下的關鍵之年,是建設山區庫區強縣富民現代化新云陽的起步之年。即日起,云陽縣融媒體中心推出《盤點開局年》系列報道,盤點全縣各級各部門在新時代新征程,建設山區庫區強縣富民現代化新云陽的生動實踐!
只有農民工群體就業穩定了,他們的日子才能踏實有奔頭,社會的發展才能穩定有支撐。今年來,云陽多措并舉打好“組合拳”,通過提升農民工職業技能水平、強化農民工就業服務、加大創業支持力度等工作,有效促進農民工穩定就業,為農民工就業創業助力賦能。
加強培訓,提升技能促就業
在云陽縣京川職業培訓學校,授課老師正在為學員進行就業技能培訓。授課老師一邊講著電子器械裝配過程中的注意要點、操作難點,學員一邊拿著模擬設備跟著老師的講解進行實操。
“之前我一直在家帶小孩沒有工作,等出來找工作時,發現因為沒有技術到處碰壁,現在我們學這個電子組裝后,出去找工作再也不怕了,因為自己也擁有一項技術了。”參加培訓的農民工朱珠開心地說道。
云陽縣京川職業培訓學校只是云陽職業技能培訓的一個縮影。今年來,云陽職業技能培訓突出培訓就業導向,聚焦重點產業、企業用工需求和云陽縣“3+10+X”現代產業鏈群建設,及重點群體就業需求,打造求職、用工、培訓、招聘全鏈條, 促進“培訓鏈”“就業鏈”有效融合。
云陽把職業技能培訓作為保持就業穩定的關鍵舉措,以“強素質、提技能、穩就業”為目標,加大校企合作力度,調動各類職業院校和培訓機構的積極性,根據產業發展和勞動者培訓的具體需求,針對不同重點群體的培訓和就業需求,分類開展“訂單、定崗、定向式”的培訓,并將培訓效果和促進就業效果相掛鉤,提高技能培訓精準度。
“截至目前,已經完成就業技能培訓 8679人,完成目標任務8500人的102.1%,其中農村轉移勞動者6681人,涉及電子裝配、中式烹調師、住宿餐飲服務、服裝縫紉、企業職工培訓等28個職業工種,云陽特色工種兩個。”縣人社局相關負責人表示,將大力開展就業技能培訓、企業職工崗位技能培訓和創業培訓等,不斷提高我縣勞動者的技能水平和就業創業能力。
靠前服務,提升效能保就業
“這個崗位離家近,也是您想從事的就業方向,工資也可觀,您看您還滿意嗎?”黃曉蓉是外灘社區的一名勞務經紀人,她正在為社區居民李先生推薦適合他的就業崗位。
勞務經紀人是做什么的?他們主要協助縣人力社保局做好更新人力資源數據庫信息、提供就業創業服務以及培訓信息推送等各種服務,要掌握收集勞務人員的求職需求,了解企業用工的情況,及時為求職者和企業“牽線搭橋”。
“做一個稱職的勞務經紀人,必須要腿勤、嘴勤、腦子勤。”黃曉蓉說,自己日常通過入戶走訪,了解失業人員和困難群眾信息,同時掌握其就業意愿、技能培訓意愿和從業方向等,對他們提供就業幫扶,宣傳就業服務政策,力爭為群眾提供精確的就業服務。
今年來,云陽在原有人力資源市場、創業就業公共服務中心基礎上,新增1個線上線下零工市場、10個區域性零工驛站;規范打造42個鄉鎮(街道)就業創業服務窗口,新建42個“家門口”就業服務站;高標準市場化組建474名村(社區)勞務經紀人隊伍。建立起覆蓋全民、輻射全域、直達末梢的三級公共就業服務體系。
截至目前,全縣有474名村(社區)勞務經紀人,已更新入庫86萬勞動力數據,幫扶失業人員再就業4778人。迭代升級“云陽家門口就業”微信小程序,精準匹配就業需求1400余人。6次線上線下農民工專場招聘活動,達成用工意向583人。三季度重點群體幫扶就業率達86%以上。
搭建平臺,創業引領促就業
“入駐創業園后,給我們帶來了很大的幫助,帶我們出去考察,讓我們了解更多經營知識。”臘巴適土家臘肉負責人劉美清說,以前光銷售散裝臘肉,今年創業園建議做禮盒包裝,從10月開始銷售,現在已經賣了2萬公斤臘肉,還有1500公斤的訂單,使他們產品銷量更好,產值也提高了。
云陽縣臘巴適有限公司位于清水土家族鄉,主營臘肉及香腸加工銷售,自今年加入重慶清水農旅融合農民工返鄉創業園后,創業園工作人員多次入戶走訪調研,了解企業在生產經營中遇到的困難和問題,為企業答疑解惑,幫助企業提升自身發展動力。
重慶清水農旅融合農民工返鄉創業園位于重慶市云陽縣清水鄉土家族七里村11組,占地面積6000平米。自今年創建以來,為農業企業提供豐富的創業扶持政策以及農產品電商、農產品流通、農業用地流轉、物流倉儲、鄉村文旅、農產品直播帶貨以及人才技能培訓領域等方面的服務內容,幫助農業企業打通生產端、服務端以及市場端,為企業以及返鄉創業者做好創業服務工作,成為了農業企業發展振興、農民工返鄉創業的孵化搖籃。截至目前,該園區現已入駐企業30多家,解決了當地就業人數350多人。
以實干展現新作為,靠實干交出新答卷。云陽將不斷提升公共就業服務能力,大力促進高校畢業生、退役軍人、農村勞動力特別是脫貧勞動力和就業困難人員就業,有效解決企業用工難和求職人員就業難的問題,真正把就業創業和公共就業服務工作引向深入,為全縣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蓄力聚能。
記者 洪琳
云陽報第202008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