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是全面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開局之年,是“十四五”規劃承上啟下的關鍵之年,是建設山區庫區強縣富民現代化新云陽的起步之年。云陽縣融媒體中心推出《盤點開局年》系列報道,盤點全縣各級各部門在新時代新征程,建設山區庫區強縣富民現代化新云陽的生動實踐!
今年以來,為全面落實“十四五”戰略規劃,云陽統籌推進經濟增效、富民增收、資源轉換等工作,全面激發縣域經濟活力,助推產業高質量發展,為加快完成2024年-2027年強縣富民目標體系任務提供可靠支撐,縣發展改革委以高質量發展為導向,成功爭取全市小縣大城、強鎮帶村兩項試點落地云陽,取得城鎮建設規劃不斷完善,縣域交通格局持續優化,公共服務水平穩步提升,城鄉融合發展不斷深化等成效。
穩進增效經濟指數節節高
在鳳鳴鎮工業園區的重慶市銀浩永利玩具有限公司,為趕制大批量訂單,數十名工人在不同的車間崗位上忙碌著。“今年受國際環境的影響,出口訂單有所下降,公司及時做出了調整,加大了國內產品市場的推動,現在訂單已排到明年的三月份了,鳳鳴這個廠已不夠完成訂單生產,我們正在向周邊鄉鎮設立生產點,滿足訂單需求。”重慶市銀浩永利玩具有限公司總經理周西祥說。

該公司是2020年招商引資來的企業,主要從事毛絨玩具生產,于2021年3月正式投產,現有員工110人。該公司今年年產值已達1600萬元,為滿足大量的訂單需求,與紅獅鎮的宏懋玩具廠、水口鎮的華盛泰玩具(重慶)有限公司同步加工訂單,為千億工業生產總值貢獻一份力量。

據統計,前三季度,全縣已完成地區生產總值421.1億元,同比增長5.3%、較上半年提高0.6個百分點,固定資產投資增速同比增長11.2%、高于全市平均水平7.6個百分點,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增長9.1%、排名全市第3,經濟基本盤總體穩定、穩中有進。

2024年,云陽將聚焦經濟建設這一中心工作和高質量發展這一首要任務,盯著項目干、圍著主體轉,推動全縣經濟實現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

在“強縣”方面緊盯年初確定的目標不動搖,縣發展改革委強化經濟運行調度,在重點項目建設持續發力,江龍高速公路一期(南溪快速通道)建成通車,建全抽水蓄能電站、中國復眼二期等重點項目提速推進,全縣固定資產投資連續11個季度保持兩位數增長;“抓項目促投資”工作經驗被市政府辦公廳在全市推廣;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走深走實,萬達開云四地協同發展有力推進;開發區(園區)改革、投融資改革、招投標改革、清廉市場建設等重點改革加快推進,營商環境持續優化,成功獲批2023年重慶市優化營商環境標桿城市。
惠民有感 富民增收態勢好
今年來,縣發展改革委按照“惠民有感”工作導向,在激發就業創業活力、助推農業產業發展、推廣以工代賑、落實保障政策方面著手,幫助人民群眾增收致富,切實為人民群眾謀利益。

在桑坪鎮,全鎮上下積極參與進行“以工代賑”項目建設,努力爭取投資3000余萬元打造市級鄉村振興集中示范工程,今年項目落地1000萬,為群眾就業創造了機會,組織脫貧人口、監測戶、易致貧邊緣人口、易地搬遷對象等低收入群眾200余人進行崗前培訓,參與以工代賑項目建設,實現人均增收2萬元。

“以工代賑”真正將就業機會擺到了群眾家門口,讓老百姓體會到富民增收的幸福感。“經過培訓后,我就來上班,一天250塊錢,每個月工資有六七千元,都是準時到賬。”務工工人孫立平是脫貧戶,在今年9月份,他聽說“以工代賑”可以實現家門口就業,就踴躍報名,在家門口務工,比外面打工賺錢工資更高,這讓他很是滿足。

此外,在打造人口梯度轉移中轉站方面,縣發展改革委還聚焦試點抓謀劃、聚焦設施優服務。積極搶抓“小縣大城”“強鎮帶村”試點機遇,圍繞交通、能源、公共服務等重點領域,加快構建扁平化城鎮體系,統籌推進小縣大城強鎮帶村試點,沿交通干線合理布局生產力,加快產業發展,擴增城鎮就業崗位,全面實施農民收入追趕計劃,拓展人民致富增收渠道。持續優化教育、醫療、養老等公共服務供給的合理配置。

“力爭到2027年,全體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高于全市平均水平,高于經濟增速,達到4萬元以上,城鄉收入差距縮小到2:1以內。”縣發展改革委副主任朱翰林說。
綠色環保 生態資源促轉型
圍繞生態資源價值轉換,我縣充分利用風、光、水自然資源,大力發展清潔能源,提速建設建全抽水蓄能、洞鹿風電等重點項目,積極推進“風光水儲一體化”和“源網荷儲一體化”清潔能源體系建設,將自然資源轉換成可持續發展的清潔能源,推動生態產業總值穩步提升。

云陽建全抽水蓄能電站項目是國家“十四五”重點開工和重慶市“十四五”規劃重點實施項目,工程完建后,上庫儲存水源可以通過輸水管道向廠房四臺機組輸水,實現水能向電能的轉換。

該項目建成后,預計年發電量約9.25億度,每年可節約發電標煤量25.6萬噸,減少二氧化碳排放量63萬噸,對保障重慶市電網安全穩定運行,推動實現“雙碳”目標和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作用,還將增加渝東北地區財政、稅收收入,預計可拉動地方GDP約120億元—180億元,平均每年約20億元—30億元。
目前,全縣新能源及新型儲能產業鏈企業已有142家,其中“四上”企業16家,總產值超10億元。聚焦構建“風光水儲一體化、源網荷儲一體化”清潔能源體系,已成功簽約總投資91億元的建全抽水蓄能電站項目、總投資100億元的中廣核風光儲項目、總投資20億元的合特光伏產業園項目落地,目前項目正在加快建設中。

縣發展改革委相關負責人表示,接下來,將圍繞經濟和社會事業發展,做好經濟形勢分析,深化項目帶動,努力打造發展新引擎、形成發展新優勢,為建設山區庫區強縣富民現代化新云陽積蓄強勁動能。
記者 張揚鳳 丁鑫
云陽報第20200806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