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是全面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的開局之年,是新時代新征程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新重慶的起步之年。
重慶如何邁好第一步、見到新氣象?
12月29日召開的市委經濟工作會指出,要全面對標對表黨的二十大部署,對標對表中央經濟工作會議要求,結合重慶實際,系統全面謀劃,抓住關鍵環節,加快推動實現變革性實踐、取得突破性進展、形成標志性成果。
其中的重點任務,包括七個方面。
01
重點1:推動經濟企穩恢復提振
當前,疫情的沖擊效應仍在持續,不少市場主體特別是中小微企業生產經營困難,居民穩定增收難度加大,消費意愿不足與消費能力下降并存。同時,產業結構不優、發展動能整體不強、經濟金融風險隱患不少、外部環境持續沖擊等問題也客觀存在。
重慶如何直面挑戰?
記者發現,會議將“著力推動經濟企穩恢復提振”放在2023年7個重點工作的第一位,認為這是“明年經濟工作的頭等大事”。
會議提出,要搶抓政策機遇期,用好政策的“船”和“橋",推動消費、投資、進出口“三駕馬車”開足馬力,跑出經濟恢復提振“加進度”。
具體做法是,在科學精準高效抓好新階段疫情防控工作的同時,精準高效實施一攬子政策包,打好政策組合拳。加快激發消費潛能,以培育建設國際消費中心城市為契機,實施好“巴渝新消費”八大行動,打響“愛尚重慶?渝悅消費”品牌,加快取消各領域存在的消費限制性政策,適時推出消費促進政策,合理增加消費信貸,穩定吃穿住行等基本消費。
此外,我市謀劃實施抓項目促投資引外資行動,并計劃推出一批面向民間資本招商推介的重大示范項目。
02
重點2: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
實體經濟是一國經濟的立身之本。
“堅持把發展經濟的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謀劃實施制造業提質增效行動,推動產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發展。”會議提出。
為此,我市將大力提升企業創新能力和競爭力,實施高新技術企業和科技型企業倍增計劃;實施汽車軟件、生物醫藥、電子芯片、綠色低碳等科技專項,加快突破一批“卡脖子”核心技術;抓緊落地一批關鍵產品、高端輔料等項目,推進關鍵技術產品國產備份替代,保證產業體系自主可控、安全可靠。
同時大力提升產業發展能級,我市將分行業實施“增品種、提品質、創品牌”專項行動,推動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并將實施“2+6+X"先進制造業產業集聚提升培育行動,加快打造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電子制造業兩大萬億級產業集群,發展壯大集成電路、新型顯示、智能裝備、先進材料、生物醫藥、新能源及新型儲能等六大特色產業集群,引領帶動全市制造業整體提升。
大力發展數字經濟也是重要舉措之一。會議指出,我市要組織實施制造業數字化轉型行動,推動構建“產業大腦”體系,深化“一鏈一網一平臺”部署,打造重慶智能制造“升級版”;深入實施軟件信息服務業“滿天星”行動計劃,統籌打造“芯屏端核網”數字產業集群,全面建設國家數字經濟創新發展試驗區;豐富拓展場景應用,發展智慧旅游、智慧康養、智慧交通、智慧教育等新業態。
03
重點3:增強市場主體活力
提振經濟,關鍵靠市場主體。
會議指出,我市要堅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改革方向,堅持“兩個毫不動搖”,促進各類市場主體活力充分迸發,實力持續壯大。
具體包括:
做強做優做大國資國企,實施國企改革提效增能行動,推進新一輪市屬國企重組整合,培育壯大一批主責主業突出、創新能力領先、戰略功能強大的優勢國有企業集團。
扎實推進民營企業健康發展,培育一批具有核心競爭力的世界一流企業;健全“微成長、小升高、高壯大、大變強”梯次培育機制,培育一批“專精特新”和制造業單項冠軍企業;健全上市企業培育庫,推動更多企業上市;建立各級領導聯系重點民營企業工作機制,常態化開展走訪調研民營企業活動,為企業解難題、辦實事。
加快打造一流營商環境,全面推進營商環境創新試點城市建設,持續打造更優營商環境,包括政務環境、法治環境、市場環境、創新環境、要素保障環境,用政府的服務效率換取企業的發展效益。
04
重點4: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
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是習近平總書記親自謀劃、親自部署、親自推動的國家重大區域發展戰略。
對此,會議鮮明地提出:高質量打造全國經濟“第四增長極”,以及具體的工作舉措:
首先是實施一批牽引性項目。包括聚焦打造軌道上的經濟圈,持續完善多層次軌道交通網絡,加快形成1小時交通圈、通勤圈;大力推動川渝千億方天然氣基地、特高壓交流工程等標志性項目建設;支持民營企業積極參與雙城經濟圈建設,共享國家戰略實施紅利。
其次是做強一批支撐性平臺。包括重大產業平臺,加強川渝產業合作示范園區建設,共建汽車、電子信息等世界級特色產業集群;重要科創平臺,提質建設西部科學城,聯合建設一批產業創新中心、技術創新中心、制造業創新中心、工程研究中心;加快推進10個毗鄰地區功能平臺建設,打造區域高水平協作樣板。
再次是落實一批關鍵性事項。如實施第三批便捷生活行動,拓展居民服務“一卡通一碼通”應用場景,讓兩地群眾享受更多同城化待遇;深化政務服務“川渝通辦”,實現能通則通、能通盡通,打造跨省市統一政務服務標準的合作樣板;深化經濟區與行政區適度分離改革,力爭取得一批制度性成果等。
05
重點5:推進西部陸海新通道建設
建設西部陸海新通道,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作出的重大戰略部署,并寫入了黨的二十大報告。
會議提出,要找準重慶在西部陸海新通道建設中的戰略方位和定位,加快打造國內大循環、國際國內雙循環的戰略樞紐,爭當西部地區開發開放、高質量發展的“領頭羊”。
為此,我市將加大向國家部委溝通對接,加強與“13+2” 省區市合作,深化與通道沿線國家與地區對接,持續拓展西部陸海新通道朋友圈;同時提升內暢外聯水平,優化通道物流組織體系,全面提升通關效率,促進鐵公水空高效銜接、降本增效。
在引外資促外貿方面,我市將建立外資重點項目庫和企業庫,瞄準世界500強企業和產業鏈、價值鏈中高端外資企業“靶向”招商,落地建設一批標志性外資項目。同時將實施外貿高質量發展三年行動計劃,抓好服務業擴大開放試點。
在培育壯大市場主體方面,我市將加快推進口岸物流領域國資國企改革,著力引進培育國際一流的多元化運營企業,提升通道運行效能,帶動經貿提質擴容。
此外,我市將推進制度創新,深化通關便利化、內外貿一體化等重點領域改革,形成一批重要改革成果,建立通道規則標準體系,深化RCEP、東盟、中新等國際合作機制。
06
重點6:防范化解重大風險
“這是底線要求,也是明年經濟工作的重中之重。”會議指出,要樹立總體國家安全觀,實施重大風險防范化解行動,實現高質量發展和高水平安全良性互動。
具體包括:全力維護政治安全,全力防范化解經濟金融風險,全力維護社會安全。
如,扎實做好保交樓、保民生、保穩定工作,探索房地產業新發展模式;穩妥處置重點企業信用風險,保持對非法集資高壓態勢;緊盯重點行業領域,推進安全生產風險專項整治,健全各領域生產安全隱患動態識別、清單式閉環處置機制,有效防范重特大安全事故發生等。
07
重點7:提高人民生活品質
發展經濟的目的,是為了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求,讓老百姓生活得越來越好。
心懷民眾。會議提出,實施惠民暖心優服行動,持續增進民生福祉,讓群眾得到實惠、看到變化、見到成效。
如何實現?
首先是千方百計促增收。為此,我市將實施中等收入群體倍增計劃,建立健全最低工資標準與經濟增長、社會平均工資增長聯動機制,促進低收入群眾穩定增收;加快構建有利于共同富裕的財稅政策體系,完善收入增長和財富分配合理調節機制。
其次是千方百計穩就業。深入實施“就在山城·渝創渝新”就業創業促進計劃,推進百萬青年就業促進計劃,促進高校畢業生、脫貧群眾、農民工等重點群體充分就業;實施“巴渝工匠”終身職業技能培訓工程,圍繞產業鏈需求開展大規模技能培訓,解決好“結構性”就業難題。
再次是千方百計優服務。我市將滾動實施一批民生實事,真正把實事辦好,把好事辦實;圍繞與人民群眾日常生活相關領域推出一批“一件事”便民服務,不斷提升公共服務可及性。
云陽報第202008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