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陽網訊(通訊員 黃策 金小嵐)干凈整潔的村莊道路,整齊雅致的農家屋舍,清澈潔凈的河塘溝渠……連日來,在沙市鎮富柿村的村頭巷尾,黨員干部、公益崗位保潔員、新時代文明實踐志愿者和村民都拿起掃帚、鐵鍬打掃庭院,清理衛生死角。
今年,沙市鎮以富柿村為農村環境綜合治理示范點,其他村、社區全面推進,巧用“加減乘除”工作法,打造屋外有庭院、屋內有笑容的“鄉村庭院”式生活,繪就富柿“山居圖”。
責任體系用“加法”,網格化推進鄉村治理。
“現在環境美了,更干凈了,大家打心眼里高興,住得也舒心!”在富柿村生活了幾十年的村民對村里的改變很滿意。以前家家戶戶亂堆亂放,白色垃圾隨處可見,河塘里水草叢生,整治后的面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看得見的是美景,看不見的是治理。今年來,沙市鎮強化組織領導,狠抓責任落實,成立農村人居環境治理專班小組9個,按村、組劃分成一塊塊網格“責任田”,明確區域任務,村組、路段、垃圾桶責任分包到人。實現組組動員、戶戶動手、人人參與,村干部帶頭干,黨員干部作示范,志愿者比奉獻,在全鎮掀起了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熱潮。
環境整治用“減法”,徹底化推進垃圾清理。
一堆堆生活垃圾被有序地運送走,電線桿上的牛皮癬也消失不見,隨著臟亂差的減少,富柿村正在發生著“美麗”的變化。
據了解,富柿村為徹底改善提升鄉村“顏值”,設立垃圾分類和垃圾集中堆放點10個,建立“戶集、村收、鎮轉運”農村環境衛生治理長效制度,落實“門前三包”,實現農村垃圾清理常態化。并以新時代文明實踐站為依托,發動黨員干部、志愿者和群眾對門前屋后、宅旁空地、菜園地、塘渠溝系等進行清潔,為村域環境治理按下了“清理鍵”。同步督查小組定期抽查,現場打分,開展評比,每月通報,所列問題清單限期整改。
截至目前,富柿村共清理陳年積存垃圾200余噸,整治亂堆亂放60處,清理排水溝20條,整理菜園、雞舍等圍擋10處。菜園、廁所、雞舍、豬圈等衛生死角的整治,不僅讓村民生活更舒心,也大大提升了鎮村品質。
思想宣傳用“乘法”,全面化推進意識改變。
走在富柿村,隨處可見垃圾分類的宣傳標語,村內廣播也不時播放著垃圾分類的有關知識。
“要做好農村人居環境整治,關鍵是要做好群眾思想意識工作。只有得到群眾的支持和理解,調動起群眾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才能長久有效地開展下去。”富柿村黨支部書記林志平說,過去,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工作的全員參與度不高,部分農民的環保意識淡薄,覺得村里的環境不是他家里的環境,自覺維護的意識較低,這就容易造成“一邊提升,一邊破壞”、“一邊整治一邊污染”的惡性循環。
針對思想意識薄弱的問題,富柿村充分發揮黨員干部、新時代文明實踐志愿者和網格員的帶頭作用,用自身的示范行為影響并帶動周圍群眾自覺做好自家房前屋后的環境衛生。并通過“村村通”廣播、橫幅以及墻面標語等方式,“乘”倍加大宣傳教育力度。同時,開展鄉風分文明積分制評比、家家戶戶互評、榜樣人物選評等活動,廣泛宣傳群眾身邊典型,傳播正能量,不斷從精神意識層面上引導居民自主改善、維持優秀人居環境,把村干部的“獨角戲”轉變為全體村民的“集體舞”。
舊風陋習用“除法”,創新化推進鄉風文明。
雞、鴨在門前散養,木柴、農用工具亂堆亂放是多年農村的現狀,已經成為影響鄉風文明的一個“舊疾”、“頑疾”。
鄉村之美是青山綠水之美,更是鄉風文明內涵之美。為除去舊風陋習,富柿村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巧妙運用當地隨處可見的楠竹編織出一個個“鴨舍”、“雞籠”,解決雞、鴨散養造成的環境污染問題。同時在菜園地周圍加裝竹籬笆,門前修建小花壇,種上茶花、格柵花等,家家戶戶逐漸形成美麗“鄉村庭院”。
扮靚美麗鄉村,勾勒“富春”畫卷。隨著沙市鎮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工作的持續開展,農村風貌不斷革新,鄉風文明不斷提升,人居環境進一步改善,一幅“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的富柿“山居圖”正徐徐展開。
云陽報第202008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