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寶坪鎮雙壩村有這樣一對夫妻,他們被當地人親切地稱為“葛根夫妻”。從2018年發展葛根產業以來,夫妻倆幾年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通過一番努力,終于靠著葛根走上了致富路。本期新春走基層,讓我們一起來認識“葛根夫妻”柳井華和向東鳳的創業故事。
返鄉創業遇難題
日前,在雙壩村葛根種植基地,柳井華一邊忙著鋤土、挖葛根,一邊指導村民整地、起壟。“葛根從舊歷十月份成熟后就開始采收,它的采收期能持續到正月,將近四個月。”柳井華一邊清理葛根一邊說,“挖出來的葛根將加工成葛根粉或葛根茶。”
談起創業初衷,柳井華說,起初是因為孩子大了,父母帶不了,準備回家帶小孩,照顧父母。2017年起,夫妻倆先后考察了巫山脆李、金銀花、黃桃等多個農業品種。經過一年的項目考察,夫妻倆最終決定做葛根養身食品大健康產業項目。2018年,夫妻倆共同成立了云陽縣源發葛根種植專業合作社,流轉土地230畝,從廣西引進優質高產、無渣粉葛種苗開始試種。由于經驗不足,頭一年試種出來的葛根個頭小、質量差、賣不出好價錢。于是,2019年夫妻倆又兩次前往廣西等地考察學習,結合兩地土壤、氣候等差異,經過一年的改進、總結,成功探索出一套山地葛根種植技術。
柳井華介紹,從2018年開始到現在已經做了四年,他們現在的收益就是種植葛根,每畝收益在6000至8000元,如果把它加工成葛根粉后,再進行深加工做成葛根食品,它每畝的效益就可以提高到15000元左右。
夫妻同心破難關
有了產品,如何打開銷售市場?這成了擺在夫妻倆面前的又一道難題。這時,之前干過銷售工作的向東鳳主動站了出來。針對葛根消費群體的特征,向東鳳采取批發+零售的銷售模式,從而打開了銷售渠道。她白天和柳井華一起下地鉆研葛根種植技術,晚上就開始整理電商訂單。熬夜,對于夫妻倆來說,已是家常便飯。她坦言,夫妻之間彼此支持,相互協調,累點苦點也是甜。
向東鳳介紹,合作社還通過梯城網、天生云陽以及零售商等渠道進行銷售,他們現在銷售的有葛根粉、葛根面條、葛根粉條以及葛根茶四樣單品。目前,他們把葛根系列產品做成葛根禮包,一個月能賣30多盒。
為幫助村民增收,在葛根基地建設過程中,合作社優先聘用基地村組的剩余勞動力從事葛根基地的日常管理,平均每天支付工資80元。同時,基地還為村民免費提供葛根苗和技術支持,讓村民種植,基地統一收購他們的產品。“我在葛根基地做除草、打農藥、栽苗子這些輕松的工作,因為年齡大了外面也找不到工作,在這里一天可以掙80元,一個月就有2000到3000元,中午還包飯,基本上生活費也夠用了。”就近務工農戶柳會暗說。
壯大產業促致富
據了解,云陽縣源發葛根種植專業合作社立志打造、挖掘葛根文化,建設完整的葛根文化園,從傳統的農業種植轉型升級成集種植、加工、銷售為一體的綠色新型現代化農業企業。該合作社僅用了不到四年時間,葛根種植規模從最初的50畝發展到如今的230畝,年銷售額500萬元,利潤200余萬元。帶動周邊固定群眾務工3500人次,人均增收8000元以上。
聊起未來,柳井華和向東鳳表示,他們打算再投資100多萬元建設葛根深加工廠房,打造集葛根種植、種苗繁育及葛根深加工于一體的產業鏈條,提升產品附加值,讓綠色產業在雙壩村落地生根、開花結果,帶動更多群眾增收奔小康。
云陽縣源發葛根種植專業合作社相關負責人介紹,他們將對葛根加工環節進行改造升級,提高葛根粉的品質,建成葛根粉全自動加工流水線、無塵車間,帶動附近鄉鎮農戶一起種植葛根,共同致富,把葛根產業做大做強。
(記者 譚啟云 汪婷婷)
云陽報第202008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