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云陽縣融媒體中心 編輯:李旭忠 陳學容 作者:記者 吳憂 李歆宇 發布時間:2021-12-23 15:22:51
“農村穩則天下安,農業興則基礎牢,農民富則國家盛。”
2021年,我縣農業生產總值預計達到120億元,是2016年的1.7倍;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預計達到1.6萬元,是2016年的1.6倍……站在“十四五”的開局之年及“兩個一百年”的交匯點,回望過去五年,云陽在充滿希望的田野里,精耕細作,農業農村發生深刻變化,一幅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的“三農”高質量發展美麗畫卷徐徐展開。
五年來,云陽深入貫徹落實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理念,緊緊扭住農業大縣向農業強縣轉變“牛鼻子”不放松,大力發展現代山地特色高效農業,持續改善鄉村面貌,穩定增加農民收入,農業農村發展實現穩中有進、穩中提質、穩中增效,為鄉村振興奠定了堅實基礎。
實施三年攻堅行動,產業規模質量實現新提升
柑橘飄香,果滿枝頭……適值冬至,走進盤龍街道活龍社區,成片的柑橘格外惹眼,山腰上不少村民正在忙著采摘果子。
活龍社區與縣城隔江相望,適合柑橘種植。近年來,當地為破解柑橘產業發展“無人來管、增不了收、賣不上價”三大“疑難雜癥”,積極探索“四統一分”管護模式,即統一柑橘物資采購、統一技術管理方案、統一品牌銷售、統一疫病防控和分戶管理,提升柑橘品質,成為農戶增收有力抓手。
同時,當地還采取農戶經紀人、直播帶貨、鮮果采摘等銷售方式讓果子不愁銷,村民不愁富。“今年有500畝紅肉臍橙,1500畝紐荷爾臍橙,產量將達到300萬斤以上,價錢賣得好,收入很可觀。”盤龍街道活龍社區居委會副支部書記冉小利說。
近年來,云陽深入開展農業產業振興三年攻堅行動,著力產業結構調整,深入實施品牌強農戰略,全力推進農業市場主體培育“十百千萬”工程,做大做強水果、中藥材、調味品、生態養殖、優質糧油等五個特色農業產業集群;深入推進農業全產業鏈條發展,構建“產地初加工+園區精深加工”發展格局;圍繞“產業融合化、園區景區化、鄉村旅游化”做文章,著力推進“兩園四帶”示范建設,全力推動農業產業高質量發展。
目前,全縣柑橘規模32.7萬畝,中藥材面積10.1萬畝,穩定糧食播種面積142.5萬畝,年出欄生豬80萬頭以上;培育國家級、市級農業龍頭企業38家,農民專業合作社1698家,家庭農場2533家;全縣農產品加工業產值85億元,增長1.8倍;鄉村旅游綜合收入達到32.8億元;成功打造全市首個覆蓋全產業、全門類的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天生云陽”,全縣“三品一標”農產品184個,云陽紅橙、云陽菊花等一大批農產品走出國門,品牌農產品年銷售收入達到21億元;全縣1668家規模養殖場糞污治理實現全覆蓋,化肥、農藥使用總量實現連續六年遞減。
開展人居環境整治,鄉村面貌彰顯新顏值
走進鳳鳴鎮太地村,鮮花盛開的小道、整齊劃一的柵欄、錯落有致的紅瓦屋、干凈敞亮的休閑廣場呈現在眼前,一些村民正坐在亭子里沐浴陽光,談天說地,好一副秀美鄉村田園風景畫。
“自從開始整治環境后,家家戶戶更愛搞衛生了,都把門前弄得漂漂亮亮的。特別是現在壩子整好了,修了新亭子,村民可以跳舞娛樂的地方更多了。”說起農村環境新變化,太地村村民薛本華臉上笑容格外燦爛,洋溢著滿滿幸福感。
這幾年,為了加強人居環境常態化管理,太地村制定了人居環境管理細則,每個月不定時到每家每戶督促檢查,不合格的將在全村黑榜上進行公示,并通過喇叭在全村通報。同時,太地村還實行村民代表包戶包片,負責十戶的人居環境管理,實行激勵方案進行物資獎勵。目前,鎮村干部群眾上下一心,齊抓共管,一個美麗宜居新家園變成了現實。
昔日的“臟亂差”變成如今的“潔凈美”,太地村的新變化是我縣人居環境整治的一個縮影。近年來,我縣深入開展“三清一改”村莊清潔行動,全面完成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三年行動目標任務,實現了全縣農村人居環境明顯改善,村莊環境干凈、整潔、有序的目標。
目前,全縣新建和鞏固生活垃圾治理村136個,改造農村衛生廁所28950戶,新建農村公廁118座,建成鄉鎮污水管網129.03公里,新建農村“四好”公路1637公里,建成生活垃圾分類示范村40個、綠色示范村55個、美麗鄉村示范村14個、市級美麗宜居鄉村30個、國家森林鄉村6個。
喚醒沉睡土地資源,農村改革進入新階段
在龍角鎮新立村,村民們正在撒網捕魚,水緊魚跳,現場熱鬧。
2019年,新立村,通過“村組織領頭+社會資本參與+村民土地入股”模式,將農戶20多畝土地進行集中流轉,打造生產高端、中端、低端魚的漁場,盤活土地資源,帶動村民增收。
“今年漁場開始見效了,釣魚的收益有10多萬元,春節期間預計可賣15萬元左右。”新立村支部書記梁遠林看著歡蹦亂跳的魚兒興奮地說,不要小看漁場規模不大,但效益可觀,他還說,涉及的15戶村民不算務工收入,光分紅,每戶農戶年均收益至少2000元以上。
如何喚醒沉睡土地資源,是云陽近年來全力破解的課題。五年來,我縣全面完成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登記頒證,28萬農戶領到承包經營權證,夯實新一輪土地延長承包30年的政策基礎;全面完成農村集體資產清產核資,447個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完成登記賦碼;全面清除村集體經濟“空殼村”,全縣村級集體經濟經營性收入預計達到7000萬元,村均達15萬元以上;“三變”改革試點覆蓋全縣25.3%的村,31.86萬農民成為股東,累計入股耕地達20.75萬畝,盤活集體經營性資產1.2億元。
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吹響了奮進新征程的號角,藍圖催人奮進,使命鑄就擔當。站在時代前進的橋頭,云陽正以豐厚的積淀、堅定的腳步、奮發有為的決心和一往無前的斗志,讓現代農業開出燦爛之花,結出豐碩之果。
奮進“十四五”,云陽將一以貫之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理念,全面提升現代山地特色高效農業的產量和質量,以培育壯大農業市場主體為重點,全面提升農業組織化水平,構建現代農業的經營體系,加快建設生態美、產業興、農民富的美麗鄉村。
(記者 吳憂 李歆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