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6日,江學術來到雙龍鎮竹坪村柑橘基地,指導果農夏管。望著漫山遍野長勢良好的果子,江學術興奮地說:“等到金秋十月,柑橘成熟,必定又是個豐收年!”
云陽柑橘產業覆蓋29個鄉鎮(街道)、280多個村,品種有70多個,總面積達31.5萬畝,產量突破25萬噸,產值超13億元。
云陽柑橘產業的崛起,離不開一個人,他就是縣果品產業發展中心高級農藝師江學術。
立志發展家鄉柑橘產業 用真心換信任
1981年7月,江學術從萬縣農校果樹蔬菜專業畢業,申請到縣農業局工作,立志為家鄉柑橘產業發展貢獻一份力量。
然而,他在探索柑橘產業路上并不是一帆風順。在參加工作的第二年,江學術遇到了職業生涯中的第一個難題。為了降低柑橘腐爛率,延長保質期,單位派他到渠馬鎮渠進村推廣“單果薄膜保鮮技術”。由于這項技術剛開始推廣,村民看他又是個年輕人,沒有人信任他。于是,他上門挨家挨戶宣傳,依舊沒人理睬。為此,他主動承擔種植大戶的果樹管護,還和村民一起打谷子、挖紅薯。
終于,江學術用真心換來了果農于紹庚的信任,同意將近2萬公斤柑橘使用這種技術。連續十來天,江學術與于紹庚家人一起,用藥水清洗、殺菌,將柑橘裝箱,累得腰酸背痛,兩手被藥水腐蝕出道道口子。功夫不負有心人,兩個月后,于紹庚儲藏的近2萬公斤柑橘“身價大漲”,由原來的3毛5一斤賣到7毛錢一斤,于紹庚成了當年渠馬鎮的第一個萬元戶。
改良柑橘種植技術 產量增十倍以上
以前,由于管護能力低下、產量不高等原因,云陽果農對柑橘的種植熱情普遍不高,全縣種植面積不足3萬畝,品種也只有紅桔和廣柑兩種。參加工作不久的江學術將科學實用技術制作成幻燈片和視頻資料,利用休息時間,開院壩會把新技術傳授給果農們。41年來,他主持參與果品技術科普和實用技術培訓200多期,培訓果農近15萬人次。
要想柑橘產業興,關鍵是科學技術和優質品種。上世紀90年代初,江學術帶領縣果業技術團隊,引進新品種,改良種植技術,率先在紅獅、故陵等地發展優質臍橙,還與養鹿鎮、雙龍鎮、盤龍街道共建優質柑橘生產示范片,因地制宜制定了一套柑橘集成技術探索省力化栽培的路子,總結出了“統防、配方、穴灌、覆蓋”配套技術。實施該技術后,柑橘產量較上年增10倍以上。
2010年春,江學術下鄉指導果農柑橘管護技術。果農們對新的管護方法半信半疑。見此情況,江學術拍著胸膛說:“你們按照我說的辦法去做,出了問題我負責賠你們損失!”果農們才放心地按操作程序一步一步實施管護。深秋時節,盤龍街道活龍村果農王槐仲打來電話,連連道謝:“江老師,今年我家的果果比以前產量高,而且又大又甜,謝謝你!”
適時調整品種結構 云陽柑橘產業迎來質的飛躍
2005年以后,云陽柑橘產業迎來了發展春天。為了適應市場,江學術又帶領團隊開始研究晚熟柑橘種植技術。江學術說:“適時調整品種結構,走錯時發展的道路,才能解決云陽柑橘品種單一、集中上市銷路不暢等問題。”令人欣喜的是,經過幾年的品種結構調整,柑橘鮮果供應期延長,一年中有長達八個月的鮮果上市期,極好地化解了每年鮮果集中上市而價格持續走低的矛盾。
從2007年起,云陽柑橘產業每年以兩萬畝的速度遞增。2011年后,江學術提出了“生態栽培與綠色防控”理念,研究并推廣“柑橘營養診斷與配方施肥” “病蟲綠色防控” “保花保果技術”等多個科技項目,推廣面積近20萬畝,增效節資約1000萬元。經種植后,全縣柑橘畝產量由350公斤增加到1000公斤以上,每畝柑橘收入5000至10000元。
經過近十年發展,柑橘產業已成為全縣農村經濟發展、農民增收的主導產業,成功躋身重慶市柑橘產業生產重點區縣之一,是重慶市晚熟柑橘大縣,更是全國種植晚熟臍橙面積最大的縣。
江學術為云陽柑橘產業發展作出了突出貢獻,各種榮譽紛至沓來:重慶市脫貧攻堅先進個人記大功、重慶市現代農業貢獻獎、農業部農業技術推廣成果一等獎,被重慶市委授予“重慶市優秀共產黨員”稱號……
四十一年過去,彈指一揮間。再過兩個月,江學術就退休了。他說,最放心不下的還是云陽柑橘產業,所以他向組織申請退而不休,繼續為云陽柑橘產業發揮余熱。
(記者 王彬彬 劉婷 實習生 艾益如)
云陽報第202008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