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云陽縣融媒體中心 編輯:李旭忠 陳學容 作者:記者 段斯斯 實習生 朱亭亭 發布時間:2021-01-28 10:04:09
38年前離開故土前往湖北神農架時,朱后安除了年輕和壯志,一無所有。“當時只要有一個機會,一定會拼命抓住,想要改變自己的命運。”從一個普通的修路工人,到公司項目經理,朱后安的每一次進步都凝結著汗水和淚水。在艱苦創業的過程中,朱后安始終不忘家鄉人,作為一名縣人大代表,為家鄉修路、流轉土地發展經濟、帶動就業,履職的步伐從未停歇,并獲得了2020年“全國勞模”榮譽稱號。
揮別故土 向前奮進
1983年春節剛過,朱后安乘著改革開放的春風,揮別故土,來到湖北省神農架。經人介紹后,在神農架林區雄圖建筑有限責任公司當一名修路工人。農村出身,文化底子較薄,朱后安在工地做工,只有力氣,沒有技術。“當時機械設備較少,大部分靠人工作業,一天工作下來筋疲力盡,遇到趕工期還要加班加點。”朱后安說。認識到科學文化的重要性后,朱后安決定利用所剩無幾的業余時間鉆研專業知識,提高自己的業務能力和文化素質。
買不起書,就借著看,看不懂書,就到處問,朱后安的刻苦專研終有回報。不到一年時間,他就能獨立操作機器,成了組內的“技術顧問”。并被任命為施工隊長。這不僅是個機遇,更是個挑戰,朱后安沒有滿足現狀,繼續學習,逐步掌握了公路工程施工的相關技術,成為了專業技術骨干,并考取了公路專業二級注冊建造師。
神農架林區雄圖建筑有限責任公司所參建的工程大都在高寒地區,工程施工難度大,但朱后安堅持在技術上、工程施工上精益求精,力求工程合格率達到100%。一道工序不驗收合格,不準進入下一道工序的施工,朱后安嚴把工程質量關,不論夏季和冬季施工,他都親自參加,加強工程施工管理,經他負責的大小工程項目,從不曾出現過質量、安全責任事故,受了建設方的一致好評。
樂于奉獻 回報社會
致富不忘家鄉人,朱后安在神農架安定以后,便時常幫助家鄉人尋找務工機會。那時候他最多帶了700多個老鄉在神農架務工,只要大家信得過,他就一定幫。朱后安像個大哥一樣,熱心照顧著老鄉們。許多老鄉通過在神農架務工改變了貧窮面貌,有的在老家蓋起了小樓房,有的還購置起了小汽車。
此外,他還堅持每年向社會捐款10萬元,并加入助學行動,先后幫助了3名困難學生完成學業。朱后安還主動與特困戶家庭結為幫困對子,每逢佳節都買來米和油,拿著慰問金,到特困戶家庭進行慰問,讓他們能夠度過一個祥和喜慶的節日。
雖然人在神農架,但朱后安一直牽掛著故鄉云安鎮新建村的道路建設。“我們村里的那條泥巴路,一到下雨天,車子就打滑,特別是騎摩托車更不安全。”2004年,朱后安一次拿出10萬元,請來施工隊將這條泥巴路硬化了,給村民的出行帶來了極大方便。
看到村里留下的老人多,又沒有經濟收入,朱后安又坐不住了,開始籌劃土地流轉。“農業不好做,投入大,回報率低,所以家里人都反對。”朱后安說,但如果不做的話,村里沒有任何經濟產業,后續發展就是空中樓閣。為此,在2014年,他不顧家人的反對,在以300元每畝的價格,在新建村流轉了300余畝土地,種植花椒產業。花椒基地使本村20余位老人實現了家門口就業,老人們平時在花椒地里務工,一天也能掙80元。“去年一年的務工支出大概是20多萬元,雖然目前花椒基地還沒實現盈利,但是我還是覺得很值得,這片花椒基地承載著我和村民們發展農業的信心,過上好日子的信心。”朱后安說。(記者 段斯斯 實習生 朱亭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