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件白大褂、一個藥箱、一輛摩托……穿梭奔忙在鄉間道路上,村民們聽見摩托車的聲音,就知道是守護健康的王醫生又來了。
王一運是云陽縣第二人民醫院帆水分院主任,現如今已經扎根基層29年了。一直以來,他默默守護著1個社區4個村1萬多名父老鄉親的健康,出診次數達2萬人次,總行程達到30多萬公里,騎壞了4輛摩托車,背爛了7個藥箱。
一輛摩托車跑出救治加速度
帆水社區地處高寒偏遠山區,當地及附近村多為空巢老人,居住分散,家里人手和救治條件都極為有限,為贏得最佳救治時間,王一運在山間小路上騎摩托車摔傷擦傷都是常事,通常用布帶把病人綁在自己背上騎摩托車拉回醫院救治。
2018年6月的一天,大面村8組的傅貞清老人因患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病情嚴重,電話請求出診救治后,王一運立馬騎摩托車趕往。路途中,山間小路多處遭洪水沖刷垮塌,路面又窄又滑。
“見到老人時口唇紫紺,喘累氣促,雙下肢浮腫,病情危重,必須立即住院治療?!蓖跻贿\回憶說,他是邊遠戶,老伴又癱瘓在床,連個幫手都找不到,想到來時的幾處垮塌,稍有不慎都會連車帶人翻下深溝,更何況還有病重的老人,有些擔心。
但天又快黑了,看著他偏癱的老伴以淚洗面,又看看急需救治的傅貞清老人,王一運心一橫,決定獨自一人冒險將老人帶回醫院救治。他用布帶將他綁在自己背上,騎摩托車翻越崎嶇陡峭的山路,用最快的速度趕回了醫院,得到了有效的救治。如今,王一運經常去傅貞清家,為夫婦做檢查診療。
王一運說,我們這一片地區山高路陡,交通極為不便,有些地方120救護車根本無法到達,為贏得最佳救治時間和最大限度為患者節約費用,很多時候,我只有選擇用布帶把病人固定在自己背上騎摩托車拉回醫院救治,有時候天氣也很惡劣,連人帶車翻到在地上是常事,身上傷痕累累。
扎根基層踐行醫者使命
剛開始的帆水衛生院不足150平方米,面臨著條件差、人員不足、村民認可度低等問題,床位僅有三張,病房光線不好,白天也要開燈?!蔽沂潜镜厝耍m然我不是好能干的人,但我搞得起來!“王一運懷揣著這樣的想法,開始坐診。
還記得是2010年的4月19日,那是王一運坐診的第一天,沒有病人,第二天白天,依舊沒有病人。20號夜晚,暴雨如注,衛生院突然接到通知村里有位老人急需搶救,”喊到我,我就去?!巴跻贿\立即騎著摩托車趕去患者家中。70歲的李大爺本身患有冠心病、糖尿病和關節炎,由于誤注射了激素,導致了休克和昏迷。
”你是誰?怎么不是袁醫生?我們要袁醫生給我們搶救!“面對家屬對陌生醫生的質疑,王一運考慮到患者情況危急,便背著老人到了衛生院醫治。經過一系列診療,王一運守在旁邊一直到凌晨兩點,李大爺才醒了過來。
”你是我接診的第一個病人,你放心,我會為你的生命負責?!巴跻贿\篤定地對李大爺開口。經過三天細心的治療,李大爺出院了。隨著王一運接診的患者越來越多,名聲也逐漸響了起來,村民漸漸地知道了有一個救死扶傷的“王醫生”,如今早已是當地村民心中赫赫有名的健康守護神。
在基層醫院,面對的病情和病種復雜多樣,王一運隨時扮演著不同的臨床角色。來了車禍病人,就是外科醫生,來了兒童患者,就是兒科醫生,遇到心腦血管疾病患者,就得是心內科或神經內科醫生,因此王一運經常學習相關專業知識,使自己必須具備豐富的臨床知識和應變能力。
回顧近30年的臨床生涯,幕幕往事涌上心頭,在一處墻壁上,患者為王一運送的每一面錦旗背后都有一個感人的故事,有成功的喜悅,有奮斗的辛酸,有滿滿的感動,有性命相托的信任,也有人世間的真情。
“選擇當醫生,就是選擇奉獻?!苯衲晖跻贿\已經五十歲了,他說,只要病人需要我一天,我會一直在崗位上,真正做到了扎根基層、服務基層、奉獻基層。
(記者 鄧磊 鮮明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