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8日,《重慶日報》第10版思想周刊刊登云陽縣委書記張學鋒署名文章,一起來看:
在“一區兩群”協調發展中展現云陽作為
張學鋒
推動“一區兩群”協調發展是市委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促進全市區域協調發展邁向更高水平和更高質量的重要部署。市委明確渝東北三峽庫區城鎮群要加快建設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示范區,推動“萬開云”板塊加快建成“兩區一樞紐一門戶”,為我們描繪了新藍圖、作出了新部署。
從全局謀劃一域,在渝東北三峽庫區城鎮群中找準方位。我們堅持以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為突破口,以“萬開云”板塊一體化發展為著力點,充分發揮比較優勢,提出建設“四地一支撐”目標,努力在全市發展大局中擔當作為。建設生態優先示范地。堅持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統籌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治理,加強長江生態環境系統性保護修復,將長江岸線打造成最美生態帶、最美產業帶,讓一江碧水、兩岸青山美景永存。建設綠色發展先行地。堅定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加快構建現代產業體系,建成全市綠色工業和現代服務業基地、山地特色高效農業產業示范區、區縣級大數據智能化標桿城市、國內外旅游知名目的地、三峽健康城。建設公園城市標桿地。堅持以人為本、道法自然,發揮江城山水資源稟賦優勢,推動產城景融合,打造宜業宜居宜樂宜游的全域公園城市,展開“干凈整潔有序、山清水秀城美、近者悅遠者來”的美麗畫卷,開創生態文明引領城市發展的新模式。建設科技創新轉化集聚地。堅持把創新作為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圍繞產業鏈布局創新鏈,最大限度集聚并利用各類創新資源,重點推動生態產業領域的科技成果在云陽轉化利用。發揮三峽城市核心區重要支撐。強化“一盤棋”思想,貫徹一體化理念,以萬州為中心,聯動開州,一體化規劃、組團式發展、協同性建設,不斷增強產業優勢和城市能級優勢,增強對區域的支撐、牽引、帶動作用。
集中精力辦好自己的事情,在渝東北三峽庫區城鎮群建設中主動擔當作為。圍繞建成“四地一支撐”目標,重點在落實七項戰略任務上下功夫、見實效。推進交通基礎設施建設。加快構建“三橫一縱兩循環”高速路網、“兩干線兩軌道”鐵路路網,發揮長江黃金水道功能,構建公鐵水空多式聯運體系,加快建成三峽庫區綜合交通副樞紐。構建現代產業體系。打造綠色消費品、裝備制造、能源電子三個百億級產業集群。用好自然和人文兩個寶貝,發展大旅游、大健康、大數據產業。打造柑橘、中藥材、調味品、生態養殖、優質糧油五個山地特色農業產業集群。提高改革開放水平。建立健全區域協作新機制,積極承接經濟區和行政區適度分離改革試點。加快投用云陽保稅倉,爭取設立海關口岸,為各類要素和商品出入云陽、匯聚云陽打開“方便之門”。促進城鄉區域協調發展。提速城鎮化進程,推動縣城提質擴容。構建“一核兩極多點”縣域空間格局,謀劃“雙100”城市。抓實抓好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的有效銜接試點示范,開展鄉村振興“個十百”試點示范和“萬人返鄉百億創業”行動,推動城市鄉村各美其美、美美與共。增強協同創新發展能力。積極融入成渝科創走廊,唱響“數據加工找云陽”品牌。爭取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在云設立分院分所,結合優勢產業培育建設一批產學研基地。圍繞產業鏈布局創新鏈,引進各類科技人才及團隊來云創業就業。加強生態環境保護。堅持生態惠民、生態利民、生態為民,建立“我為祖國植10棵樹”國土綠化長效機制,實施“兩岸青山·千里林帶”工程。健全跨區域聯防聯控機制。創建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縣、“兩山”實踐創新基地。強化公共服務共建共享。提高教育、醫療、養老等社會事業發展水平,建設具有比較優勢的區域公共服務高地。
同心合力辦好合作的事情,推動渝東北三峽庫區城鎮群高水平高質量發展。按照“一體化規劃、組團式發展、協同性建設”要求,進一步加強與萬州、開州的戰略協同、規劃銜接、政策溝通和工作聯絡,推動形成功能協調、產業互補、成果共享的一體化發展新格局。推動基礎設施互聯互通。配合建立以萬州為中心,區域間深度融合、“公鐵水”無縫對接的三峽庫區腹心地帶城市群交通體系。加速鄭萬高鐵、巫云開高速、開云恩高速建設。規劃布局至萬州機場、新田港、浦里新區的快速通道,加快建設云陽復興港,與萬州港形成“一大一小、一主一輔”的專業性港口,成為輻射渝東北、川東北、鄂西湘南的物流集散地。推動生態產業互融互補。借助“大三峽”世界級文旅品牌、巴蜀文化旅游走廊,聯合開發旅游精品線路,打造國內外知名旅游目的地。聯合構建種加養、產供銷互相促進的全產業鏈,打造長江流域特色柑橘產業帶,建設道地中藥材種植基地和國家級中藥材標準化示范園,共同做強“三峽制造”“三峽旅游”等區域公用品牌。推動生態保護聯防聯控。聯動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共筑長江上游重要生態屏障。完善區域應急管理聯動協作機制,共同維護庫區環境安全。
(作者系中共云陽縣委書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