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云陽網訊(記者 李充)“二組15戶,共15公斤;三組20戶,共20公斤……”3月3日,一場春雨后,天氣放晴,高陽鎮(zhèn)團堡村,駐村第一書記劉興敏正在給村民免費分發(fā)包谷種。
眼下,春耕春播在即,但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市場上農作物種子銷售緊張,這讓村民們開始患起愁來。
“農戶最喜歡種的是新品種,產量高、品質好、抗病蟲害性強。”連日來,劉興敏與重慶幫豪種業(yè)股份有限公司取得聯系,翻山越嶺將100多公斤玉米種子挨家挨戶送到村民家門口。
“山高坡陡石頭多,大路沒有小路多;要想增收難處多,好田好地水淹沒”……團堡村地處四十八槽,山大坡陡,一直以來,受自然條件束縛,玉米、紅薯、馬鈴薯“三大坨”是當地村民傳統種植的主要農作物。
“這玉米,棒心細,棒子粗,籽實滿,產量高。”領到包谷種,脫貧戶楊青山別提多高興。他說,去年種了3斤多新品種包谷,收獲了近2000斤玉米,畝增產兩成以上。
![]() |
“地里種上了玉米,雞、鴨、兔的飼料不愁了。這樣一來,雞生蛋、蛋生雞、兔生兔,玉米就會變成黃金……”這幾年,嘗到新品種帶來的甜頭,楊青山發(fā)展副業(yè)的勁頭更足,于是今年準備再多種一些包谷,并通過駐村工作隊的“玉米產業(yè)增值規(guī)劃”實施,給他家?guī)砀鄬崒嵲谠谑杖搿?/p>
“村民發(fā)展產業(yè),幫扶干部的引導很重要。”駐村三年多的劉興敏對于團堡的村情知根知底,哪家適合養(yǎng)豬,哪家適合養(yǎng)蜂,哪家種了幾畝玉米,他心里裝著一本帳。
![]() |
“以前,我們嘗試給錢,但一些幫扶戶轉身就把錢拿去打酒喝了。后來,我們改變幫扶方式,送種子、送技術,大家就擴大了生產,日子越過越有滋味。”劉興敏說,今年,他還特地帶來了一些糯玉米種子讓當地村民試種,希望實現由單純追求高產向經濟效益最大化質的提升。
![]() |
“在尊重農民傳統種植習慣同時,通過科技力量、產出質效不斷改變他們的思想觀念,真正實現產業(yè)持續(xù)增收。”劉興敏說,地理條件決定團堡村的農民不適宜規(guī)模種植農作物,但作為幫扶干部,可以充分利用團堡村豐富的山地資源,引導農戶種養(yǎng)結合,發(fā)展高效生態(tài)農業(yè),走上致富之路。
據了解,三年來,劉興敏帶領駐村工作隊,共計為當地200多戶村民無償提供包谷種近300公斤,戶均年增收玉米200多公斤;通過玉米種植示范引領,帶動全村發(fā)展發(fā)展肉牛300多頭、山羊1500余只、柑橘200余畝、中蜂200余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