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市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修復試點調查" />
![]() |
![]() |
通過開展植綠行動和礦山地質環境治理,重慶市萬盛經濟技術開發區硯石臺煤礦至紅巖煤礦沿線層林盡染。光明圖片
![]() |
重慶市梁平區雙桂街道千明村成片的稻田構成一幅美麗鄉村田園畫。光明圖片
![]() |
重慶廣陽島,具有典型的“山水環繞、江峽相擁”的地貌特征。新華社發
編者按
生態文明建設是關系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千年大計。習近平總書記2019年4月在重慶考察調研時強調,重慶要“加強生態保護與修復,筑牢長江上游重要生態屏障”。作為國家第三批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修復工程試點城市,重慶牢記總書記囑托,抓住“一體化”牛鼻子,把準“保護、創新、惠民”三個關鍵,取得了“山青、水秀、林美、田良、湖凈、草綠”修復成果和“好事辦好、百姓叫好”民生效果。2019年年底,重慶山水林田湖草修復治理情況調研組先后走訪15個項目現場、2個監測調度中心和重慶農村土地交易所,召開4次座談會,同63位專家、基層干部群眾進行了訪談,深入了解重慶開展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修復試點工作的情況。
重慶是著名的山城、江城,也是長江上游生態屏障的最后一道關口,對長江中下游地區生態安全承擔著不可替代的作用。集“大城市、大農村、大山區、大庫區”于一體,重慶市在國家生態保護大局中地位重要、作用獨特。
2016年1月、2019年4月,習近平總書記兩次親臨重慶考察,指出重慶要“在推進長江經濟帶綠色發展中發揮示范作用”??倳浀囊笠髧谕校瑸橹貞c市生態環境修復治理指明了方向。2017年,重慶結合長江水環境保護壓力大、兩江沿線地質災害防治形勢嚴峻、歷史遺留礦山地質環境恢復治理任務重等突出問題,積極申報開展國家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修復工程試點。2018年,重慶獲批成為全國唯一一個在大城市開展生態保護修復工程試點的省市。
秉承“山為骨、水為脈、林田湖草為肌體”的思路,堅持全市“一盤棋”統籌布局,重慶推進了7大類、近300個生態修復項目。試點兩年多來,“山青、水秀、林美、田良、湖凈、草綠”修復畫卷徐徐展開,直接惠及千萬市民,還吸引國內外游客爭相“打卡”,給重慶這座“網紅”城市增添了不少靚麗的生態名片。
1 展現“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的擔當作為
廣陽島,長江上游第一大江心島嶼,全島江水環抱,白鷺棲息,是重慶獨具特色的自然生態資源。然而這座島嶼的定位,歷經數次更迭。
曾經,廣陽島被列為重點開發對象,持續10多年投入大量資金動遷居民、整治土地,先后規劃了300萬平方米的房地產用地,計劃實行“整體規劃、整體招商、整體開發”。隨著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深入人心,人民群眾日益期盼美好的生態環境,重慶摒棄大開發的發展思路,下決心守護住長江中心的這一抹綠色。
2019年5月,重慶市審議通過《廣陽島片區規劃實施方案》,劃定山體、水系、綠地系統、景觀視線通廊,嚴控建設規模和開發強度,房地產開發用地全部取消,島內公共建筑規模不超過20萬平方米。2019年8月,重慶市人大常委會通過《關于加強廣陽島片區規劃管理的決定》,實施自然恢復、生態修復,廣陽島生態保護修復邁上法治化軌道,進一步增強了“生態島”規劃的剛性約束。
一座島嶼的發展定位和存在形態,背后聯結的是國家大勢。大勢所趨,順勢而為。廣陽島的價值取舍,彰顯了重慶落實“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方針的堅定信念。
保護好一江碧水,更要守護好青山底色。在重慶主城區,縉云山、中梁山、銅鑼山、明月山縱貫南北,并稱“四山”,既是重慶的天然生態屏障,又是巴渝歷史文化之根,被譽為“山城重慶的脊梁”。但也存在長期過度開發、私搭亂建、挖山采礦等問題,破壞了生態環境。
2018年,“四山”納入重慶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修復工程試點。2019年4月,重慶市政府通過《主城區“四山”保護提升實施方案》,將“四山”定位為“城市綠肺、市民花園”,通過恢復自然生態、保護歷史文化,為市民提供高品質的公共空間。
以銅鑼山為例,20世紀八九十年代,一些村社集體和鄉鎮企業開礦炸山取石,為城市建設提供了大量建材。2012年采石場全面關閉,遺留的41個大小廢棄礦坑如大地上的瘡疤,安全隱患突出、生態退化嚴重。重慶市通過統籌開展山上、山腰、山下系統修復治理,規劃串聯12個大型有水礦坑,打造了銅鑼山國家礦山地質公園。目前,已修復治理廢棄礦坑2300畝,綠翡翠般的水體、就地取材的石板路和栽種的樹苗花草,讓人難以相信這里曾是千瘡百孔的廢棄礦坑,如今這里被市民稱為“重慶小九寨”。
處理好生態環境保護和經濟發展的關系是新時代的一個重大命題。重慶市從全局謀劃一域、以一域服務全局,深刻認識到加強生態文明建設是大勢所趨、責任所系、發展所需、問題所迫、民心所向,市委、市政府專門出臺《關于深入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加快建設山清水秀美麗之地的意見》,制定實施生態優先綠色發展行動計劃,深入開展碧水、藍天、綠地、田園、寧靜環?!拔宕笮袆印?,統籌山水林田湖草一體化保護和修復,把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厚重的歷史責任感落實在保護好長江這一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事業上。
2 跑出改革創新的生態修復“加速度”
2019年10月,重慶首宗歷史遺留廢棄礦山——渝北區曹家山煤礦土地復墾項目完成指標交易。這是繼地票拓展“生態功能”允許農村建設用地復墾為林地指標交易后,地票“生態功能”拓展的又一創新探索。
早在十年前,經中央授權,重慶持續探索并逐步完善了獨具特色的地票制度,成為城鄉統籌重要的制度性成果。生態修復試點中,重慶拓展地票功能,允許復墾為宜林地形成“生態地票”,復墾成林地的,5年后還可形成“林票”進行二次交易。同時,出臺了歷史遺留廢棄礦山復墾指標交易辦法,廢棄礦山生態修復后也可作為地票交易。復墾、修復指標市場化交易機制,既有效盤活了農村閑置低效用地,增加了農民財產性收入,又大大提高了社會資本參與生態修復的積極性。
2019年3月,重慶主城的江北區與遠在數百公里外的酉陽縣簽訂森林覆蓋率橫向補償協議,江北區以造林1000元/畝、管護100元/畝,購買酉陽縣7.5萬畝森林指標。森林橫向補償將綠水青山變為金山銀山,讓保護生態的地方不吃虧、能受益,有力形成共建共享共抓生態保護的格局,成為兩地干部群眾的共同選擇。
“制度創新為我們開展生態保護修復提供了抓手,同樣,技術創新又實現了對所有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修復工程的全流程、精細化監管?!敝貞c市規劃自然資源局相關負責人介紹。
調研組走進重慶生態修復試點調度辦公室,碩大的屏幕上,自動彈出一個信息框,正在向系統提交資料、圖片、視頻等驗收材料,生態修復試點項目進展情況一目了然。
這是重慶市利用三維實景、遙感影像技術創新打造的智能化在線監管平臺——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修復工程信息管理平臺。利用該平臺,實現對所有試點項目從開工到竣工的動態監管、影像對比、績效評價和管理的精細化、可視化、透明化和動態化。
據管理平臺統計,截至2019年年底,累計完成投資54.31億元、132個項目,國家績效指標總體實現率超過60%。特別是渝北“巴渝鄉愁”土地整治、九龍坡跳蹬河綜合治理工程入選自然資源部生態保護修復典型案例,吸引廣東、河南、云南、四川、新疆等省市前來交流取經。
調研發現,重慶市在生態修復試點中積極推進機制、資金、政策和技術創新,涌現出“兩江四岸”城市主軸有機更新、邊角地社區公園、水體生物鏈修復、區縣橫向森林指標補償、廢棄礦山復墾指標交易、礦坑消納渣土平衡資金、文旅結合推進土地綜合整治、委托村居組織實施項目等綜合治理新模式新方法,提高了生態修復的協調力、統籌力和監管力,獲評2019年度重慶市民最喜愛的十大改革之一。
3 畫好共建共享的生態惠民“同心圓”
跳蹬河,是長江一級支流,曾經給沿線居民帶來美好回憶?!靶r候,跳蹬河的水又清又亮?!奔易≈辛荷浇值赖睦钇牌耪f,“那時小魚小蝦到處都是,娃兒們夏天還去游泳、耍水。大人們就在河邊洗衣服、擺龍門陣,有時候也會打水回家。”
從20世紀80年代末起,大量小企業、小作坊開始在跳蹬河沿岸聚集,造成河道淤塞、管網老化、污水橫流,既危及長江上游生態安全,又嚴重影響周邊群眾生活質量。
2018年,跳蹬河河道及沿岸生態綜合整治拉開序幕。整個生態保護修復工程拆除河道及周邊違法建筑17.42萬平方米,騰讓河道生態空間44萬平方米,新增河岸景觀綠化31萬平方米、生態護岸5.15公里。特別是采用“食藻蟲控藻引導水體”生態修復技術,構建了一套“食藻蟲—水下森林—水生生物—微生物”共生體系的河流水體生態自凈系統,昔日人人嫌棄的“臭水溝”變身人人愛去的親水公園。
鐵腕整治讓綠水長流、青山常在的同時,重慶市還注重讓秀美青山惠及更多群眾。
位于嘉陵江畔的縉云山是全國唯一在大城市里的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一度,這里農家樂野蠻生長、亂搭亂建,違法違規建設毀林占地,曾被中央環保督察點名。
2018年下半年開始,重慶強力開展縉云山自然保護區綜合整治。一方面,通過劃定生態紅線,實施自然保護區勘界定標,限制開發建設活動,堅決依法拆除違法建筑,推動復綠,讓山更青、城更綠、氧更濃。另一方面,統籌考慮原住居民合法權益,積極探索生態搬遷,將生態保護價值高同時生產生活不便的核心區、緩沖區村民先期搬出安置,并生態贖買其林地、土地等,配套做好教育、醫療、社會、就業等民生保障工作,發放生態扶持和生產發展補助金360萬元、救助金240余萬元,開發巡山守卡護林員、保潔員等就業崗位300余個,實現了群眾自愿配合搬遷的效果。
“搬出去,生態也好了,生活也方便了,社保問題也解決了,我肯定要支持?。 奔易】N云山保護區核心區的張大爺說。目前,北碚區已有515位核心區、緩沖區村民簽訂搬遷協議,主動為生態騰空間,切實守好家門口的自然生態。
產業轉型的加法也在同步跟進。重慶市將生態保護修復與民宿旅游結合起來,探索發展“以房聯營、以地入股、共建共享”的巴渝民宿產業,用好修復工程的生態景觀成果和閑置土地、農房等資源,開發生態人文體驗型旅游住宿服務產品,幫助更多的貧困戶找到了致富的路子,實現了穩定增收、生態增值、長遠脫貧。
良好生態環境是最公平的公共產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在生態保護修復的實踐中,重慶市進一步明確學好用好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兩山論”,走深走實產業生態化、生態產業化“兩化路”,綜合考慮區域主體功能定位、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等,統籌自然生態要素和人為因素,探索體制創新、升級產業業態,將生態保護修復與脫貧攻堅、鄉村振興、城市提升等緊密結合起來,努力實現產業興、百姓富、生態美的有機統一。
4 建立高效長效生態修復機制的對策建議
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修復,是一項長期艱巨復雜的系統工程。調研組發現,重慶的試點工作既取得了積極成效,也遇到一些共性問題,需要從體制機制上尋求突破。
整合資金投入,提高資金使用效能。調研發現,生態修復存在資金規模、結構配套、時序安排等方面缺口現象:一方面,有嚴控地方債務風險、解決歷史欠賬等多方面限制,加之單個項目只能使用一次國家專項資金,地方財政配套資金保障壓力增大;另一方面,從工程安排上看,資金需求存在“前大后小”的客觀情況,一些涉及拆遷的項目更是如此。調研組建議,深化機構改革成果,加快整合分散的生態修復資金,設立統一的生態修復財政專項;加大生態修復融資支持,納入綠色金融重點扶持項目,推廣“地票”“林票”等行之有效的制度成果,建立健全生態修復受益主體補償貢獻主體的機制,共同做大生態保護修復多贏蛋糕。
整合標準規范,提升修復工作質量。調研發現,當前缺乏統籌山水林田湖草多要素的生態修復治理標準規范,地方試點中只能參考礦山修復治理、地質災害防治、污水處理等方面的標準,系統性不強、指導性不夠,容易出現“標準不一、措施打架、工程反復”等情況。調研組建議圍繞系統謀劃、科學實施、責權對等、客觀評價的要求,加強制度標準建設,制定《生態修復技術規范》并納入國家標準體系,涵蓋空間規劃、資金概算、工程建設、評價考核等工程實施管理全過程、自然生態各要素,確保修復工作科學、系統、規范開展。
整合學科人才,支撐生態產業發展。一方面加強生態修復科學研究,結合各地自然地理條件、經濟社會發展水平、面臨的生態具體問題,進行生態保護學科理論及工程化修復、生態化修復等技術攻關,制定差異化保護修復方案和實施路線圖;另一方面針對山水林田湖草一體化保護修復實踐需求,充分挖掘當地生態資源優勢和生態文化特色,加強產業技能人才培養,以學科建設和職業教育支持生態修復產業發展,實現區域生態產品供給能力和經濟發展質量雙提升。
(作者:重慶山水林田湖草修復治理情況調研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