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風西風”一起吹 “大鳥小鳥”比翼飛" />
![]() |
云陽網訊(記者 李充 唐斌)凝心聚力獻良策,蹄疾步穩譜新篇。連日來,出席市五屆人大三次會議云陽代表團的市人大代表,圍繞政府工作報告談體會、提建議、話愿景,共繪巴渝美好藍圖。
![]() |
建議一:持續加大資金投入,決勝全面小康,圓夢2020
2019年,云陽全面落實扶貧政策,充分發揮扶貧資金四兩撥千斤作用,用心用情用力開展扶貧工作,全年實現減貧7115人,脫貧戶“零返貧”,貧困發生率下降至0.3%。
“徹底拔掉窮根子,離不開資金作后盾?!笔腥舜蟠?、縣扶貧辦主任李興瓊說,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收官之年,打好脫貧攻堅戰,資金支持是補齊短板最重要一環。建議在國家和市級層面要持續加大財政扶貧資金投入,確保今年脫貧攻堅圓滿收官。
![]() |
建議二:將三峽庫區作為中藥材種植業先行示范區
21世紀是生物科學的世紀。生物科學中,中藥產業又是最具發展潛力的產業。
市政府工作報告提出:發展中藥產業,建設重慶國際生物城,努力打造國家生物醫藥產業群。
“產業生態化、生態產業化,我們可在優化區域經濟布局中找到坐標。”多年在康養產業領域摸爬滾打的市人大代表鄒隆瓊、張成生認為,三峽庫區是中藥材資源重要寶庫,約占全國中藥材資源的11%,加上不少區縣也將中藥材種植業作為農業支柱產業和脫貧增收的山地高效特色農業給予支持,產業優勢逐步顯現。但是重慶中藥材產業發展也遇到了種植散亂、單品種規模小、產量質量保障不夠等瓶頸。建議將中藥材作為三峽庫區農業領域支柱產業,制定中藥農業高質量發展規劃,成立中藥材鑒定與質量檢測中心,建立中藥農業研究院,推動產業做大做強。
![]() |
建議三:爭取國家政策支持,加快船舶污染物水上回收站建設
市政府工作報告提出:要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重點打好藍天、碧水、凈土保衛戰。
重慶位于長江上游,水資源十分豐富,保護長江母親河生態環境是應盡之責。“實現河暢水清、岸綠景美、魚翔淺底,船舶污染物排放的處理能力提升十分重要。”市人大代表王平和譚建強建議,市級層面要積極爭取國家政策資金,統籌規劃在沿江各區縣建設船舶污染物水上回收站,對進入重慶段水域航行、停泊、作業船舶的生活污水、生活垃圾免費接收全覆蓋,真正實現船舶在長江零排放目標。
![]() |
建議四:給“兩群”更多傾斜,“東風西風”一起吹,“大鳥小鳥”比翼飛
唱好“雙城記”、建好“經濟圈”、推動“一區兩群”協同發展,是市“兩會”上代表們尤為關注的“高頻熱詞”。
云陽作為“一區兩群”中的一員,如何在“雙城記”“經濟圈”“一區兩群”中主動作為,是大家思考最多的話題。代表們建議,市上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要高度重視自身發展;規劃布局基礎設施、產業發展、政權建設、社會事業、環境保護等,堅持“一盤棋”的前提下,盡可能對發展相對滯后的“兩群”地區給與更多傾斜,防止“一區”與“兩群”差距拉得更大。
代表們提出,要規劃布局渝東北、渝東南物流通道、貨運鐵路等重大骨干基礎設施;在渝東北三峽庫區城鎮群要布局國家級高新技術開發區,形成較大規模產業群,實現生態工業頂天立地;“十四五”交通規劃要重點解決骨干網與局域網的連接路問題,實現農村生產生活基地到高速下道口時間最快、距離最短;將萬云開作為渝東北三峽庫區城鎮群發展核心,從市級層面建立協同發展機制,加大統籌協調,加大渝東北三峽庫區城鎮群基礎設施建設、生態補償。
![]() |
建議五:挽回“縣中衰落”,辦公平有質量教育
市人大代表盧軍是云陽縣高級中學校長,對區縣教育發展比較關注。今年市“兩會”上,他帶來了縣級中學如何發展的建議。
盧軍說,教育公平是社會公平的重要基礎,要不斷促進教育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以教育公平促進社會公平正義。今年市政府工作報告中也提出要“辦好人民滿意教育”。辦人民滿意教育就應該要立足于辦好百姓身邊的學校。但近幾年來,我市“超級中學”在基礎教育領域攻城略地、迅速發展壯大,嚴重破壞了基礎教育的生態,影響了教育公平,而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傳統“縣中”的普遍衰落。
盧軍建議,市上相關部門要高度關注“縣中衰落”問題,建立統籌分擔區縣普通高中經費投入機制,差異化地加大對區縣普通高中,尤其是貧困區縣的普通高中的投入,營造公平的教育環境;堅決落實整治“掐尖”現象,嚴格控制“超級”中學發展,重構基礎教育良性生態。
![]() |
在市“兩會”期間,云陽代表團的人大代表還帶來了關于醫療、小微企業發展、垃圾分類等民生實事的建議。
代表建議,市上應安排專項資金對公立醫院予以貼息補助,逐年化解公立醫院債務風險;建立完善村醫社會保險保障制度,解決村醫后顧之憂;支持中小微企業發展政策要對“兩群”地區予以傾斜,制定區縣差異化補助政策,分區域分行業給予差異化補助;建立市級統籌聯動機制,拓展外出務工人員培訓渠道,增強就業競爭力;加大拖欠農民工工資問題整治,保障農民工合法權益;出臺相應政策措施,吸引人才回鄉,加強對本土人才培訓,提高農村干部待遇,解決鄉村振興人才問題;確立預算資金,加快推進“兩群”地區垃圾分類各環節設施設備配套,建立健全再生資源回收利用體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