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作為一個山野老農,他就這樣來實現自己的價值。他已經將自已的生命轉化為另一種東西。他是真正與山川共存、與日月同輝了……”天寒地凍的冬日,從教室里傳來的瑯瑯讀書聲,給寂靜的大山增添了幾分生機。
12月11日,筆者走進云陽縣石門鄉廣益村校,發現這是一個“袖珍學校”:1個教師和4個學生。教室雖空曠,但整潔有序。
“義務教育一個也不能少!只要還有一個學生,我就不會離開大山!”剛滿56歲的唐發明老師說,37年里始終堅守在大山深處,躬耕著三尺講臺。
稱職的老師,不稱職的丈夫
在唐發明的學生眼里,他是一個暖心的好老師。初冬的早晨,他就開啟了供暖設備,讓孩子到校后不會感到寒冷;中午,他與妻子一道,煮飯炒菜,收拾廚房,讓孩子吃上美美的午餐;晚上放學,他護送孩子涉溝過橋……“娃兒有了唐老師,我們非常放心!”家長王學貴高興地說。
可在匡厚碧的眼里,唐發明算不上一個稱職的丈夫。“那年,正逢我生病住院,他把‘擔擔兒’交給我老媽后,屁股一拍就趕回了學校。”妻子匡厚碧口里雖有埋怨,但心理還是很理解,“畢竟他一個人教,娃兒的學業不能落下,安全責任也很重大嘛!”
“在村校,我一個人包攬了所有課程,語文、數學、品德、信息技術、心理與健康、音樂、體育、美術……要‘一炮鑼鼓打下底’,顧大家肯定要舍小家!”唐發明說話樸實,但很有哲理,談及妻子,他覺得很愧疚。“她是一個‘賢內助’,家里的一切都是她在操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