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云陽縣城全景 |
![]() |
云陽龍缸·云端廊橋 |
![]() |
云陽柑橘產業助推農民致富 |
![]() |
云陽市民健步操展演 |
![]() |
云陽環湖綠道之“月光草坪” |
70年,是時間的標尺,也是發展的刻度。
長江之畔,三峽腹心,云陽大地,滄桑巨變。
70年櫛風沐雨,70年春華秋實。新中國成立以來,云陽人民砥礪奮進,以堅如磐石的信心、只爭朝夕的勁頭,在神州大地上描繪出一幅波瀾壯闊的錦繡畫卷,經濟社會蓬勃發展、城鄉面貌煥然一新、人民生活蒸蒸日上,書寫了屬于這座城市的輝煌。
聚勢謀新,發展永不止步;繼往開來,事業未有窮期。站在新時代的起點,云陽縣緊緊圍繞習近平總書記對重慶提出的“兩點”定位、“兩地”“兩高”目標、發揮“三個作用”和營造良好政治生態的重要指示要求,學好用好“兩山論”,走深走實“兩化路”,打好“三大攻堅戰”,落實“八項行動計劃”,抓住“五個重點工作”,全縣經濟社會呈現出“穩中有進、以進促穩、以穩應變、持續向好”的態勢。
乘風好去,長空萬里。今之云陽,正搶抓機遇,乘勢而上,攻堅克難,以更大的擔當作為,奮力譜寫著高質量發展的壯麗篇章。
鄉村振興 廣袤鄉野展開富美畫卷
整潔干凈的道路,白墻灰瓦的民居,一望無際的田園,在藍天白云的映襯下,無限鄉村風光盡顯。金秋云陽,山歡水笑,行走在廣袤的鄉間,希望的田野一派豐收盛景,幸福的喜悅洋溢在村民們笑臉上,振興發展潮涌。
若把時間坐標拉長,你會看到曾經的云陽鄉村貧困程度深、基礎條件差,產業發展脆弱。70年來,云陽以敢為人先、只爭朝夕的精神,走出了一條契合中國特色、富含時代特征、兼具云陽特質的“三農”發展之路,實現了從傳統農業到現代農業、從傳統村落到美麗鄉村、從溫飽不足到決勝全面小康的歷史性跨越。
農業豐則基礎牢,農民富則國家強,農村穩則社會安。近年來,云陽縣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圍繞鄉村振興戰略,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以“三化一服務”即品牌化、組織化、標準化和技術服務為抓手,大力發展“小規模、多品種、高品質、好價錢”的現代山地特色高效農業,推動農業邁向專業化、現代化發展軌道。
截至目前,云陽已建成柑橘30萬畝,脆李、桃子、葡萄等特色水果8.58萬畝,中藥材8.94萬畝,花椒2.67萬畝,發展食用菌1171萬椴、中蜂9萬余群,現代山地特色高效農業重點突出、特色鮮明,規模不斷擴大。
一二三產業加速融合,以鳳鳴、江口、紅獅、普安4個農業綜合體為引領,突出打造果品、調味品、中藥材、養殖、優質糧油五大農產品加工產業集群,農業產業鏈年銷售收入達到65億元,全縣鄉村旅游年接待游客570萬人次,實現鄉村旅游綜合收入16億元。
與此同時,云陽突出構建以“天生云陽”為龍頭的農業“母子”品牌體系,打造一批“金品牌”;向設施農業轉變,加快山區農業機械化發展,農業現代化水平迅速提升;立足自然稟賦的生態優勢,邁進美麗鄉村建設縱深發展的隊列中,加速鄉村蝶變。
如今,在云陽這片熱土上,一幅幅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的鄉村振興畫卷正徐徐展開。
交通跨越 加速暢通城市大動脈
不久前,云陽縣耀靈鎮耀柏路通過驗收,隨著這條村級道路的建成,真正結束了當地5000多位群眾“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的歷史。“現在看到家門口的水泥路就激動不已,相比以往‘大路三尺寬,小路蹦石間,騾馬難行走,挑擔難換肩’的交通狀況,簡直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耀靈鎮柏木村村民范明方感慨道。
曾幾何時,峽谷天塹橫亙面前,山鄉郊野閉塞難行。如今,一條條高速公路、國省干線、農村公路、鄉村路網,猶如活力四射生命線和城市的毛細血管,縱橫千里,遍布云陽,將鄉村與城市緊密相連,讓城鄉融合發展搭上交通一體化快車。
一條條攀升的曲線見證著成長軌跡:1958年云陽縣有了第一條公路,至今全縣公路總里程有7438公里,公路網面積密度203.7公里/百平方公里,其中高速公路74公里,國省干線604公里,縣道291公里,鄉道424公里,村組道6045公里。先后實現建制鄉鎮通達通暢率100%,行政村通達通暢率100%。
經濟發展,交通先行。云陽縣正全力推進“交通建設三年行動計劃”,加快推進“一小時云陽”工程,著力建設三峽庫區綜合交通副樞紐。
2008年12月,滬蓉高速云陽段的通車,使云陽正式融入全市、全國的大交通序列;2018年12月,云陽第二條高速公路——江龍高速建設正式啟動。
目前,鄭萬高鐵正如火如荼建設,標志著云陽跑步進入高鐵時代,是實現“3小時成都、武漢、鄭州、西安,7小時北京、上海、廣州”的關鍵,目前云陽段已完成總工程量的60%,有望2021年底建成通車。
此外,云陽還加快推進巫云開、萬云奉巫江南高速等建設,全力構建“三橫一縱”高速路網,提升云陽對外開放大通道。
以執著篤定的意志、大刀闊斧的魄力推動交通事業大發展,云陽也因此收獲了經濟社會闊步前行的澎湃動力。
生態優先 繪就綠色發展亮麗底色
如今,天藍了,水清了,景美了——這是云陽人對生態環境變化的真切感受。漫步大街小巷、城市公園、街心游園,滿目是綠樹成蔭、花草相映,處處鳥語花香,感受到綠意盎然。一城山水半城綠的生態云陽夢想,成為老百姓觸手可及的現實。
生態文明建設,關系人民福祉,關乎永續發展。云陽堅定不移走以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為導向的高質量發展新路,特別是近年來,秉承“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聚焦重點領域,云陽堅持把修復長江生態環境擺在壓倒性位置,按照“建、治、管、改”基本路徑,深入推進“藍天、碧水、寧靜、綠地、田園”五大環保行動,全力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
多措并舉守牢生態底線,厚植綠色發展根基,增強經濟社會發展原動力,取得了顯著成效。
2018年,云陽突出控制交通、工業、揚塵和生活污染,城區空氣優良天數達到348天,同比增加27天;全面推行縣、鄉、村三級河長制,42個鄉鎮(街道)污水處理設施實現全覆蓋,27家非法砂石碼頭和40家非法采砂場全部關閉,“一江四河”水質長期保持Ⅱ-Ⅲ類;逐級建成670余平方公里以景觀林、生態經濟林、生態防護林為主的綠色生態屏障,全縣森林覆蓋率達53%;城市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置率達100%,行政村生活垃圾有效治理比例超93%。
呵護碧水青山,共享綠色福祉。云陽已先后獲得“全國文明縣城”“國家園林縣城”“國家衛生縣城”“中國最具幸福感城市”等殊榮。
念好“山字經”、做好“水文章”、打好“生態牌”,云陽正加快建設水清地綠天藍的國家重要綠色生態廊道和生態文明建設先行示范區,讓綠色生態成為云陽最響亮的品牌和最核心的競爭優勢。
城市提質 美麗公園城市款款而來
如今,漫步在云陽城區街頭,移步即是景,舉目滿眼春。高樓鱗次櫛比,道路縱橫交錯,公園景致優美,綠化帶繁花似錦,一派欣欣向榮的景象。
與綠樹為伴,穿越花香,傾聽鳥語……云陽正在努力打造這樣的“公園城市”,一步步實現美好人居夢想。
云陽縣城已由移民搬遷前不足1.5平方公里、5萬余人,發展至28平方公里、35萬人,城鎮化率達43.85%。小區、醫院、學校、公園、商業中心拔地而起,蔚然成片。
圍繞建設“50平方公里,50萬人口”中等規模城市,云陽正在加快“兩環兩高兩大片”建設,城區內暢外聯交通體系快速推進,城市空間不斷拓展,功能不斷完善,綜合承載力不斷加強,生態之城、智慧之城、旅游之城、健康之城已初具格局。
新中國成立70年來,尤其是黨的十八大以來,伴隨著城鎮化進程跨越式推進,云陽以人民需求為導向,用宜居宜業宜游的城市環境、豐富多元的文化供給,努力提升城市的“顏值”“氣質”。
在這里,以“城市,讓生活更美好”的目標,云陽全面提升城市經濟品質、人文品質、生態品質、生活品質,讓好山好水好風景融入城市建設,讓景區成為城市花園,讓城市成為景區客廳,真正實現城在景中,景在城中。
堅持依山就勢,云陽已建成1999步世界城市最長人字——登云梯;打造6公里、面積3.7平方公里的龍脊嶺公園,并榮獲“中國人居環境范例獎”。
堅持借水入景,將水際線與城市輪廓線、天際線深度融合,形成山環水繞的水域形態,盡展濱江城市清秀風貌。
堅持植綠成景,高標準打造騎走跑坐可享、山水花石可賞、文史科藝可品的33公里環湖綠道;將用地條件較差的城中空地、河灘地等改造成綠量足、環境美、設施全、集休閑一體的廣場公園33個和街頭小游園42個,人均公園綠地達14.15平方米,市民可“5分鐘到節點游園,10分鐘進公園廣場”。
在努力精心雕琢裝扮下,“美麗公園城市”已成為云陽的生動注腳,市民的生態幸福感、獲得感滿滿。
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云陽,這座現代開放活力之城正加速崛起,在新征程上煥發更加耀眼奪目的光彩。
趙童 劉玉珮 藍倩 圖片由云陽縣委宣傳部提供
“數”說云陽巨變
經濟實力全面增強
2018年國內生產總值達到275億元,是1979年的176.6倍,年均增長達16.9%。
農業產值持續提升
2018年全縣農業總產值74.7億元,是1949年的119.9倍,年均增長7.2%。
工業經濟跨越增長
2018年工業總產值210.6億元,是1949年的1258.1倍,年均增長10.9%。
糧食產量連年豐收
2018年全縣糧食產量40.1萬噸,是1949年的2.6倍,年均增長1.4%。
財政收入不斷壯大
2018年全縣實現財政收入286271萬元,是1950年的875.7倍,年均增長10.5%。